一如台灣其他平原地區,五分埔原為平埔族原住民的生活空間,一直是「錫口」﹝松山舊名
﹞鎮街的郊區旱田,直到清代中期,才由五名漢族移民,合資向平埔族購下大片土地,開始
種稻,耕作水田,舊名沿用「五分埔」至今。五分埔在光復以後的十三年內,一直還是一片
農村景象,民國四十七年發生「八七水災」,台北市幾乎淹沒在水裡,為了安置台北後車站
部分流離失所的榮民,台灣省政府撥出五分埔學產地,由國防部退輔會出資,蓋了一千兩百
間坪數在六至八坪不等「一樓半」房屋﹝矮厝仔﹞,讓榮民暫時棲息。
2.六、七十年代以後......
有更多彰化芳苑人獲知台北的錢比較好賺,紛紛到台北打天下,後來的人相繼租下榮民的房
子做成衣加工,二樓當作住家和加工場所,不出數年榮民逐漸將各人的房舍出讓,淡出五分
埔,而芳苑人相繼北上,在五分埔落腳賣成衣,形成五分埔特別的成衣加工集中地,至今當
地雖仍以彰化人居多,但是因各人際遇不同,大部分店面都易主多次。唯因市集具備傳統風
格,北市各區有照或流動攤販,如想賣成衣,大都仍以五分埔為主要貨品供應地。
社區
臺北市
社區
1735
1
虎林街88巷64號
更新日期:11/21/2020 9:22:57 PM
瀏覽次數: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