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全台 » 文化設施查詢 » 文化設施明細
台北市大同區圓環社區
介紹
圓環歷史介紹 建成區原本是一大片的低窪沼澤,清代時,有人來這裡開墾,也有人將墳墓設於此,於是這個不毛之地開始有了稀少的人煙。甲午戰爭後,日本人在此建造淡水鐵路,而這條鐵路經過了現今的建成區,造就了日後大稻埕繁榮。 民國前三年(1908),建成圓環的現址只是塊四條道路交會的空地。1908年時,正在流行洋化的日本人便依照「市區改正」計劃,在那塊空地上畫了個大圈圈,沿著圈緣栽種著七里香,中央種上了榕樹,並有草埔和椅子可以休息,形成了供大人們聊天、納涼;孩子們玩耍、遊戲的「圓公園」。「圓公園」擁有輻射式的道路,且是「偏心」(圓環的軸心並非在中央)的圓環,形式很美。後來,人們將一幢幢的樓房沿著圓環周圍的道路蓋了起來。 隨著大稻埕地區的發展,帶動了當時建成區的繁榮,在圓環附近的居民也逐漸多了起來。人潮一多,精明的小販們便想到這個未開發的市場大顯身手。民國十年,攤販們越聚越多,因此帶動了消費人潮的激增。當時圓環附近並無大型建物存在,由於後來人潮的聚集,最先在今延平北路二段有「東薈芳」出現,繼有「江山樓」、「蓬萊閣」等大型旗亭興起,圍繞在圓環,成為酒宴、歌舞銷金窟,圓環自然融入其消費圈。飲食特色如雞捲、魚翅、肉圓、蚵仔麵線等,都具鄉土風味。 1914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在夜間不准點燈的禁令下,圓環的生意大受打擊。1943年美國轟炸台灣,日本當局下令禁止圓環夜市活動,並將整個圓環的土地給翻了起來,中央挖個大蓄水池,用以防空救火,四周修築一圈圈的防空壕,來應付戰時需要。圓環夜市被關閉,公園遭到拆除的命運,攤販轉移陣地到日新町的江山樓中庭,此庭形狀矩方,被稱為「角公園」,但仍沿用圓公園的舊名。 台灣光復後,將防空蓄水池填平,防空壕也被打掉,攤販又開始集中在此做生意了,他們除了販賣小吃,並兼賣日據時代留下的物品、古玩、雜貨等,性質與以往大不相同。營業的時間延長到天亮才休市,可見當時經濟活動的熱絡。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後,圓環附近的建築一幢接一幢蓋,攤販活動的範圍與其並進,迅速蔓延,擴張到現在的寧夏路與重慶北路一帶,圓環的盛況自此而起 1954年,小販們更自行募款規劃,把馬路鋪上柏油,區分個人的攤位,甚至建議在重慶北路上加透明玻璃罩,宛如商店街的型態。此番整頓使得圓環、南京西路、保安街、歸綏街等形成一個當時台北最大的夜市--「圓環商圈」。盛極一時,與龍山寺齊名,有「北有圓環,南有龍山寺」之說。   鳥瞰圓環 鳥瞰圓環 圓環外觀 營運情形     圓環歷史介紹(另說) 台北市位於重慶北路與南京西路的圓環在早期被稱為「圓公園」,而「圓公園」是在今日的建成區內。在以前,建成區原是一大片的低窪沼澤,在清代時,有人來這兒開墾,於是這一個不毛之地開始有了人煙。甲午戰爭之後,清朝割讓台灣給日本人,於是日本人在此見興建鐵路,而這條鐵路就經過了今天的建成區,並造了日後大稻埕的繁榮。在1908年前,圓環的所在地是指四條道路交會的空地。在當時,日本人學習西化政策,於是照著「市區改正」計劃,在道路交會的空地上畫了個大圈圈,沿著圓圈外緣栽種著七里香,中央種上榕樹,並有草埔和椅子可以休息,行成了供大人們聊天、納涼的「圓公園」 隨著大稻埕區的商業發展,帶動了當地的繁榮。人朝一多,聰明的小販便想要到這個未開發的市場來賺上一筆。也就約在1921年,一個賣「蝦仔麵」的小販,每天傍晚便到公園作生意,其他攤販見他賣的不錯,於是傳了開來,攤販們越聚越多,因此帶動了消費人潮。隨著人潮的聚集,最先在延平北路二段有「東薈芳」,繼有「江山樓」、「篷萊閣」等大型旗亭的興起,圍繞在圓環,成為酒宴、歌舞銷金窟。飲食特色如雞捲、魚翅、肉圓、蚵仔麵線等,都具鄉土風味。 1941年太平洋戰爭暴發,在夜間不准點燈的禁令下,圓環的生意大受打擊。1943年美國轟炸台灣,日本當局下令禁止圓環夜市活動,並將圓環的土地給翻了起來,中央挖個大蓄水池,用以防空救火,四周修築一圈圈的防空壕,來應付戰時需要。後來,戰事越演越烈,除了人要躲空襲之外,圓環也要「跑空襲」。圓環曾經一度跑空襲到圓環東邊日新國校(現在南京西路口)對面設攤,因場地擺設關係,改稱「四角環」。 台灣光復後,防空襲蓄水池給填平了,防空壕也被打掉,攤販又開始集中在此做生意了,他們除了販賣小吃,並兼賣日據時代留下的物品、古玩、雜貨等,性質與以往大不相同。 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後,圓環附近的建築一幢接一幢蓋,攤販活動的範圍與其並進,迅速蔓延,擴張到現在的寧夏路與重慶北路一帶,圓環的盛況自此而起。中日大戰後的五十年代是圓環最風光的時期。小吃風味聞名,是早期最有名的台灣夜市,各地方的江湖好漢知道圓環是很棒的消息市場,都來此賣祖傳秘藥,「農村曲」作曲人蘇桐、「燒肉粽」此曲人張邱東松也曾在此獻藝賣唱,將圓環造就成台北不夜之城。在戰後的臺灣,白業蕭條,唱片行業本來就難生存加上戰時一些唱片公司﹝如古倫美亞﹞被炸毀,光復後台灣的唱片市場也行成停頓。在這樣的唱片環境中,臺灣的音樂創作者,在圓環尋出另外一個發表天地。除蘇桐、張邱東松在圓環邊唱歌邊賣「高家種子丸」外,楊三郎也曾在圓環邊演唱自己的新創作,賣「歌仔簿」維生。臺灣三大作曲家之一周添旺,一度也在圓環印歌仔簿出售,臺灣第一代樂師陳冠華、女歌手鐘瑛及其後郭大誠老師都曾在圓環走唱過。1954年,攤販[們自行募款,將馬路鋪上柏油,區分各人的攤位,並建議在重慶北路加上透明玻璃罩,猶如商店街的形態。這樣地大力整頓使的得圓環、南京西路、保安宮、歸綏街等形成一個台北最大的夜市─「圓環山圈」。圓環,百年它的小吃,餵養了臺灣的胃,圓環的養份也活絡了台灣音樂的創作。
主類別名稱
社區
城市名稱
臺北市
類別名稱
社區
類型
2759
版本編號
1
來源網址
http://sixstar.moc.gov.tw/blog/circle  
地址
重慶北路1段83巷3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