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台中 » 台中市景點查詢 » 台中市景點明細
南屯麻芛文化館ˍ犁頭店
簡述
臺中市南屯區是臺中盆地的文化發源地,舊地名叫做「犁頭店」,地名由來是因清領末期,因應墾殖的需要,打造農具和鑄造犁頭的打鐵店鋪與店家很多,形成農具交易中心而得名。 「犁頭店」聚落形成遠溯清康熙年間,深具以農立莊的歷史墾殖意涵。漢人先民唐山過台灣來墾殖,農地的工作,端賴獸力水牛與黃牛的幫忙,犁田耕土則操作犁來完成。「犁頭」是由高溫熔出的銑水,經犁頭、犁底、犁壁三個模具所鑄模而組裝成的。犁頭加上木頭為骨架,組裝成「犁」。 我們的祖先,非常的有智慧,在發明犁之後又製作出了掛在水牛脖子上的牛軛,藉著腳車的聯結來操作
介紹
犁頭店居民早期是以務農為主,種植黃麻為取其長纖維製作麻繩用。最早臺灣黃麻源自康熙年間由中國大陸移植至嘉義縣溪口鄉一帶,日據時期更因需大量麻袋包裝米、糖以利運送出口,在中部地區更鼓勵種植。黃麻並不是犁頭店獨有的作物,但黃麻的嫩葉─麻芛卻是犁頭店的特色食材。
 
取完黃麻長纖維,嫩葉被丟棄很可惜,惜福的農民想要做為食物,但苦味很重,後來發現如果去除葉脈,葉片經搓柔去苦水後,煮成湯並加入地瓜或小魚乾,就成為夏天一道清涼降火氣的佳餚,拌入白飯更有飽足感,成為最受農民歡迎的田間點心之一。但因為處理過程繁複,後來霧峰農業試驗所改良出甜麻品種,不必經過搓揉的步驟,煮食更便利。在豐原以南,雲林以北地區,麻芛湯是許多人共同的飲食記憶。打?繩與吃麻芛,是犁頭店地區早期普遍的生活型態。當地文史工作者將麻芛產業與麻芛文化結合,由財團法人萬和宮文教基金會接受文建會指導,於民國93 年成立「麻芛文化館」,館內展示犁頭店的歷史軌跡、麻芛的文化發展、創意藝廊等有系統的介紹。文化館位於萬和宮文化大樓的五樓,參觀後將對麻芛會有更深刻的體驗。在地文化工作團隊更積極推動許多與麻芛相關的活動,例如透過學校鄉土教學,指導學生認識麻芛的生長過程,體驗結麻繩(打索仔)的樂趣。農會家政班指導班員學習製作麻芛饅頭,老街的糕餅店更開發了麻芛新產品。因為麻芛的需求量增加,也鼓勵農民種植麻芛的意願,造就農產業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想來一碗麻芛湯嗎?每年5~9 月麻芛盛產時,在南屯市場、三民路第二市場、向上路向上市場等都有販售,到臺中有機會一定要來品嘗。簡單一碗色澤碧綠有如翡翠的濃稠麻芛湯,延續的是先民的生活文化與飲食習慣內涵。(文字說明截選自 中華文化協會-走讀臺灣)
鄉鎮市區
南屯區
東經
120.639
北緯
24.1376
大眾運輸
搭乘10號、11號、30號或40號仁友公車,在南屯站下車,往西走,約100公尺即到三角街口。
行車資訊
下中山高速公路南屯交流道,由五權西路往市區方向走,約1公里抵黎明路右轉, 即可到南屯路,於南屯路左轉,,經南屯市場,即到三角街仔。
電話
04-23843199
地址
萬和路一段56號(萬和文化大樓五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