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台北 » 歷史資產查詢 » 歷史資產明細
清代機器局遺構
簡介
機器局的興建是清廷「以夷制夷」的具體表現,並希望以兵工業的自製能力與西方抗衡,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因台灣孤懸海外、軍事建設不足、調度緩慢,及提昇個人地位、培植近代化技術人才等原因,積極設立台北機器局,這是第一個遠離中國內地的機器局,也是台灣建省後第一年的軍事建設之一。機器局在台灣是一個官方從未嘗試過的現代工廠工程,建造的過程還牽涉到許多專業的技術,所以不是清廷官員可以獨立完成的,按文獻所載是聘請洋人為工廠監督,原為英國人擔任,後來改由德國人畢第蘭(Butler)擔任。台北機器局完成後主要是製作槍礮子彈及修理槍礮,還無能力製造槍械,在邵友濂擴廠之前,槍子的產量只夠平日操練之用,1892(光緒18)年機器局又置鑄錢機器,開始鑄造五錢、十錢及二十錢的錢幣,同時還兼管鐵路的維修及伐木局,已由最初的軍需工廠轉變為多功能的近代工廠,顯示當時台灣對近代事業需求甚殷。台北機器局在日治初即改設為「台北兵器修理所」擔負台灣全島陸海軍兵器之修理,及各種砲彈小銃丸並藥莢等製造。狹義而言,台灣守備隊之兵器於是得以自給。1900年砲兵工場正式交接轉由鐵道部使用,稱為台北工場,針對當時廠區及本基地的空間關係作一說明。舊廠區內依據原有功能分區,將南側當作以行政為主的鐵道部使用,北側則為台北工場,但工場南側界線呈彎彎曲曲狀,頗為怪異,是因受限於原有傳統院落建築配置所造成的。至1909年台北工場因不敷使用擴建時,只好向東側的空地發展,正式將鐵道部的範圍擴充至塔城街東側。
案件編號
AA09811000024
資產類別
古蹟
現況
清代機器局四進衙門遺構:為保存地面下遺構,已用可逆式方法回填保護。清代機器局東側圍牆及石板路:圍牆現況露出,石板道路回填保護。
註冊日期
2/5/2009 12:00:00 AM
官方文件編號
北市文化二字09830109700號
所屬城市
臺北市 大同區
資產範圍
玉泉段2小段371-4、371-24、371-25、371-26、366、366-4號
註冊理由
1、此區為清代劉銘傳巡撫在臺實施新政之重要基地,目前發現所存之機器局東側圍牆及四進衙門牆基均為劉銘傳時期建設的主要建物遺構,具備重現歷史的重要見證,圍牆外並留有清代時期石板道路,具有極高歷史價值之見證2、石牆之構造反應清代臺灣本地安山岩與石灰所構築之特色。石板路以長條石板及鵝卵石相間鋪設而成,具都市道路建設之價值。3、極具稀少性,全臺僅此一處,不易再現。
法源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
網址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811000024&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