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全台 » 臺灣工藝之家查詢 » 臺灣工藝之家明細
神山堂佛像雕藝工坊
藝術家
陳明洲
照片名稱
https://mocfile.moc.gov.tw/information/large/ba2d6719-8f30-4cf3-951c-25244befcda5.jpg
內容

廟口緣起

陳明洲同行或是好友都稱「明洲司」,1958年出生,嘉義六腳鄉人,家族世代務農(7圖),與當時的宗教聖地北港朝天宮僅有一水之隔。從小就對美術類的課程比較有興趣,明洲司自述:「我對讀書沒有興趣,喜歡畫圖,老師在教課的時候都沒有在聽,在課本塗鴉,老師上他的課,常常被老師罰站,不好好上課粉筆就飛來了。」雖然課業成績不好,但陳明洲常常代表班上出去參加美術比賽,書法賽還得過第一名!而運動田徑也是他的強項,校內的運動比賽更是常勝軍,但是遇到讀書寫字,陳明洲自認較沒有辦法。或許天生就該往藝術這方面走。

學藝之路

上了初中、讀了一學期之後就放棄了升學。陳明洲認為唸了3年畢業後還是要工作,不如現在就開始找工作,3年後還能有一技之長,又能賺錢補貼家用。之後嘗試做了許多的工作,例如:汽機車修理、塑膠工廠的作業員、模板工等,但都與興趣不相投,沒有做很久。直到有一次,陳明洲的母親遇到住隔壁庄頭的姑姑,聊了一些近況,母親回來便問要不要去姑姑那邊的親戚,學做刻尪仔[1],一聽到刻尪仔,他便很高興的答應了,沒想到聯絡完的隔天,馬上就被接到斗南工作。這間外銷工廠主要是製作銷往日本的尪仔頭,主要由機器大規模製作。工作了大約半年,與同事前往臺北做雕刻。在萬華的明通雕佛社陳盛誥師傅學(客家人)習粧佛。

當時的在當學徒的時候是很單純,剛開始也是只有打雜及做些瑣碎的事情,等到約半年後,陳明洲才真正的開始有接觸到粧佛的工作,而最主要是修光、上漆、安金等皮面工作。習藝大約3年後便離開了陳盛誥司傅,習得神像皮面的技法,但因為自覺尚有不足,便到臺北圓環附近的一間佛俱店,跟另一位粧佛司陳雲(福州人)學習粗胚的技法,陳盛誥與陳雲皆為福州求真派潘德派下的匠師[2],與吳榮賜為師兄弟。

服役前,明洲師已經回北港工作,由於在臺北學的是福州體,回北港後有短暫的磨合時期,曾受聘於玉山軒為粧佛司,適應北港的風格之後才開始獨立工作,哪家店有需要粗胚製作就到需要的店家打粗胚,因為打胚的技術好,手腳快,在同行間很快的便打出了名號,在雲嘉地區與許多店家都有配合。於是在1988年成立明洲雕刻社1997年後更名為神山堂佛像雕藝坊,目前有一位徒弟,為同鄉的陳世宗。

蛻變時期

明洲司回想年輕時在雲嘉地區闖出名號後,少年得志後對自身工藝嚴然目空一切。在偶然與同行聊天之下得知,苗栗獅頭山勸化堂有一批神韻相當精彩的神像,便騎著當時的野狼125機車直奔苗栗獅頭山。在看完這批神像後,特別是地藏王菩薩,明洲司在廟前整整抽了3包菸,久久無法自拔,思考著為什麼會有這樣高明的作品?如何能塑造出如此莊嚴的神韻?明洲司在經過這次的震撼教育之後,只要有空便帶著簡單的行李,背著相機四處去尋找新的靈感,提升自己創作的能量。他也收集東西方有關雕塑藝術相關的書籍,不惜重金買下。

在藝術創作上,明洲司亦能寫實,也能隨類賦形的創作。他因早期受生計束縛,鮮少時間可以進行木雕創作,而在粧佛47年漫長的道路上,近年也放慢腳步,開始思索將來的改變再精益求精,希望更完美的作品以來取代數量。他對自己期許將用更多的時間,嘗試跳脫裝佛框架往藝術創作邁進。


[1] 刻尪仔,為閩南語,刻木雕人偶之意。早期代工外銷日本的福神頭像。

星期一至六09:00–16:30 星期日休息
05-7834135
https://www.ntcri.gov.tw/houseinfo_200_247.html  
地址
雲林縣北港鎮民生路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