鶯歌人民的生活承載著文化的軌跡,這片土壤與人互動而產生了最美的印記”陶瓷”,昔日的泥土牽繫著今日鶯歌產業文化的情感記憶,從傳統到創新的文化發展與革新,這些回憶讓我們細細品味鶯歌這塊令人好奇又耐人尋味的疆土。
許明香十五歲那年,從屏東北上到桃園就讀振聲高職美工科,由鄉下轉換到城市,生活格格不入,心緒跌入低谷,十分消沈。直到後來課程接觸了陶藝雕塑,泥土使我尋回熟悉的感覺,此時也才驚訝發現,原來泥土具有如此多變的特性,徒手捏出的各種形狀,沒想到可以運用不同的技法或是釉色去表現想要闡述的想法、理念,我的興趣於焉形成了,並投注了大量的熱情與時間。至今回想起來,高職美工科的青澀歲月,盡管有許多掙扎,卻在迷惘中因為泥土這項媒材而受安慰,進而開啟了創作的方向。
許明香表示在他高中畢業之後,對「捏泥巴」還是無法忘情。多方面的尋找,終於得以向當時在鶯歌從事原型雕塑老師學習, 在鶯歌產業中筆者學習到雕塑技巧、立體空間的概念,以及陶瓷的製作方式與燒成,也學到了石膏模具的製作石膏模具的製作與運用,原本「捏泥巴」的樂趣轉為專職工作,也因此奠定了未來陶藝創作的基礎。
在創作之路許明香總是覺得自己還有很多的進步空間,還有更多未完成的夢等著她去實現,所以在2008年又重返校園進修就讀台灣藝術大學,不只彌補以前未完成的求學夢,她表示最重要的是不斷的提升創作能量和理論基礎於是又開啟另一段學習之路,2018年獲取台灣藝術大學碩士學位。「走過的路不一定是對的,但未走過的路都是美好的。」創作的路上,必定是一步一腳印累積經驗,並秉持著勇敢嘗試的精神,多方學習,修正再創新,追尋與探索自己的夢。
她對於創作的轉型視為一種挑戰,努力突破難關衝出重圍,奮力往前進。創作新作品的過程中,經歷過許多酸、甜、苦、辣的滋味,這也可以視為一種磨練,曾經有人問起:關於創作陶藝作品的生涯規劃,何時才是我的終點? 對許明香而言,委實未曾想過有所謂的「退休」之日。創作已嵌入我的生命骨髓之中,並凝結成幸福的印說。有時我會對朋友自豪地表示,自己擅長雕塑仿真技巧,對於泥土的特性掌握得當能夠輕而易舉的駕馭它,與其說我可以駕馭泥土,毋寧說是我已經被泥土掌控了,「泥中有我,我中有泥」。在進行陶藝創作的時候,我的心才能安靜下來,人生最幸福的喜悅感,莫過於此。
迄至1985年許明香與另一半李金生,帶著理想與熱情成立了「摘星樓陶藝工坊」,致力於生活美學的觀察再創造,以及將人生體驗的轉化與表達,累積進三十年的陶藝創作經驗,兩人的作品皆傳達出對於傳統人文的關懷與憶舊, 為了使自己的藝術風格讓更多人看見,位在鶯歌文化路上的展示空間於2011年成立,除了幾十年來精湛的雕塑創作,也結合傳統元素與設計創意,著手茶具的製作,分享個人創作的情感之外,也傳遞慢活的生活理念。
許明香的女兒李善愔,從小耳濡目染在工作室裡長大的女兒自2016年也加入了摘星樓陶藝工坊的行列,新新人類有別於爸媽的創作模式,加入更多新的思維豐富了摘星樓的作品產生,讓工坊更多元讓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許明香希望未來陶藝之路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