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全台 » 臺灣工藝之家查詢 » 臺灣工藝之家明細
陳志昇錫藝工作室
藝術家
陳志昇
照片名稱
https://mocfile.moc.gov.tw/information/large/369fbb05-2236-45f0-9f1f-176dbc5a9d92.jpg
內容

陳志昇錫藝的創新與境界

 

一、回看錫藝史~~錫文化的流長、衰微、振興、光大

 

「錫」是人類文明古老的金屬,「錫」也是人類文明吉祥的金屬。中國具有悠久的煉錫用錫歷史,至遲在商代,就已熟練賞握錫的技術。在中國的商周時代,青銅器能夠大放異彩,就是在銅中摻合一定比例的錫所創新的精工。而在商代的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墟出土的外鍍厚錫層的虎面銅盔,證明上古先民已經明瞭錫能夠防護銹蝕的物理特性。而在大司空村殷墟出土的六件錫戈,以及楚雄萬家壩發現的戰國時期50餘件錫製飾品,更表明至遲當時先民已經製作儀仗及生活用品的錫器。

 

錫的金屬特性,具有類似銀的光澤,令人賞識;而錫的質感,圓潤而又不失內斂,兼具質軟容易加工,製作各種式樣,貼近柔順而乖巧的特性,令工匠得心應手,也就由衷的感歎,這真是天地所賜的良金佳品。因此,在中國古老傳統的觀念,將「錫」看作是天地所賜的吉祥物。古書的「錫」字與「賜」字,互相通用假借。《詩經·大雅》有「孝子不匱,永錫爾類」、「用錫爾祉」,「錫」就是「賜給」,「爾類」就是「你的家族」,「爾祉」就是「你的福祉」。由此可知,錫工藝在漢族文化當中,是吉祥的代表,也是福祉的象徵。

 

中國的錫藝發展史,從秦漢以後,用途日趨廣泛,到了宋代,錫器已經成為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打錫」成為重要的民間手工藝,形成了市井社會不可或缺的行當。宋代以後,錫器工藝因仍舊慣,直到明清時代,因受宜興紫砂壺工藝啟發,錫藝遂開發觀賞性強又適合把玩的仿紫砂錫壼,得到文人雅士的喜愛,乃使傳統錫器進入工藝審美的自覺階段,錫器製作,名家輩出,造就錫藝的新高峰。據文獻記載,當時一把新做的精緻茶壺,「價五六金」,直追高彜周鼎之列(張岱《陶庵夢憶》),可見當時錫器珍品之貴重。到了此時,錫器品類已經呈現「茶具、酒具、水具、食具、盛具、燈具、香具、文具、禮具、其他」,可稱繁品富類。

 

台灣錫器在民間日用、祭祀上流傳久遠,範圍亦大,與唐山大陸祖籍相同,十分重視家庭門面。俗諺說:「入門看交椅茶几,桌頂看花瓶五賽」,所謂「五賽」,即「五供」,分別為「錫製香爐一個、燭台、花瓶各一對」,可見錫器受重視的程度。錫器既然是百姓的日常用品,「打錫」也就成了重要的民間工藝。在清代嘉慶年間,鹿港、嘉義 台南一帶,錫舖一度多達七、八十家,師徒亦遍佈台灣各地,錫藝產業繁盛蓬勃發展,盛極一時。錫器除宗教祭祀功能的禮器價值外,亦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與社會信仰、精神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可惜到了西元1950年代中期,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錫器成為夕陽工藝。1960年代中期,鹿港的錫業近乎絶跡,台灣的錫藝,式微而瀕危。

 

在這危急存亡之秋,其父親陳萬能在妻兒激勵下,激發潛能,致力嘗試將錫藝創新,將傳統一成不變的「平面龍燭」改為「立體龍燭」;將傳統一成不變的「柑燈」與「龍燭」,合為一體。因連續受到台北艋舺店家的激賞採購,讓陳萬能更體會到「從傳統中創新的重要」,經過他多年積極致力於錫藝設計的革新、提昇,從此以後,陳萬能的聲名傳揚國內外,個展、特展、聯展、巡迴展,紛至沓來,作品紛紛被國內外公私機構、企業團體、收藏家典藏。並且迭獲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文建會民族工藝獎,最後成為國家指定的「國家重要文化資產保存者」(人間國寶),成為中國、臺灣錫藝史上一代宗師。錫藝不但在他手𥚃振興,且發揚光大!

 

二、鯉魚躍龍門~~陳志昇錫藝的養成與修為

陳志昇自小就生活在其父親錫藝大師陳萬能所開設的錫舖,耳濡目染,加上家中大小成員也要幫忙打錫工作,長期的觀察、學習、實作,使他兄弟們在兒童與青少年時期,就對打錫技藝,有了相當紥實的了解。正規教育及服兵役後,就毅然決定加入父親的打錫事業,從此開啟更嚴格的技術、技巧、技法暨人文、藝術修養訓練。當然,基礎的錫藝技法、技巧、技術的純熟與精準,是基本功;因為陳萬能大師的要求標準,十分嚴格。

 

營業時間
周一至周五 09:00至12:00 14:00至17:00
電話
04-7782877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houseinfo_200_239.html  
地址
彰化縣鹿港鎮德興街 23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