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全台 » 臺灣工藝之家查詢 » 臺灣工藝之家明細
彭春林生活創意工房
藝術家
彭春林
照片名稱
https://mocfile.moc.gov.tw/information/large/0d23327a-13e4-41f8-ae86-cf150ab44a90.jpg
內容
相傳魯凱族人是在雲豹的帶領之下,越過大武山抵達屏東的霧台鄉。霧台係指許多村社聚集成大社之意,聚落台地終年白霧瀰漫,加上瀑布眾多,遂有雲豹、霧與瀑布故鄉之稱。
 
居於「雲豹故鄉」的魯凱族,原生活在中央山脈兩側的屏東縣霧台鄉、高雄縣茂林鄉及臺東縣卑南鄉,後遷徙至瑪家鄉三和村及三地門鄉的青葉村,打破魯凱族男性不能碰編織禁忌的彭春林,即是青葉村的工藝家。
 
魯凱族為父系社會,傳說只要男生碰了編織刺繡,就會獵不到動物,因此女紅被視為男人的禁忌。編織與刺繡是魯凱族女性的專長,彭春林的奶奶織布技藝一流,姑姑的刺繡更是族中翹楚,長期的耳濡目染,讓他不自覺中愛上細膩的織繡。
 
原任獸醫助理的彭春林,三十歲那一年回到部落,他學過陶藝、繪畫、雕刻,卻對織染情有獨鍾,「摸布料時總會升起特殊的感覺,自己也不明白為什麼,」彭春林於是以織染為創作媒材,擺攤賣自製小飾品。
 
創作是一條不歸路,讓人愈陷愈深。在深入瞭解魯凱族文化後,彭春林意識到,織繡是魯凱婦女最傳統的表達工具,卻因為生活現代化而失落,為了發揚這個優秀的文化,他開始拜師學藝,並到輔大選修織紋設計學分,最後成立「彭春林布落空間」,並將所學教導部落婦女,讓許多在都市打粗工的人返回部落,以雙手創造文化商品,有尊嚴地生活。
 
「彭春林布落空間」製作的各式織品圖案,多取之於生活周遭的植物、昆蟲或與部落傳統象徵有關的動物圖騰,有些則是靈機一動的創意。他將這些圖案一針一線重現在包包、服飾、帽子、抱枕、髮飾、居家擺飾、寢飾上,穿梭出了一幅幅美麗的作品,也在魯凱族傳統裡注入新貌。
 
植物林相愈豐富,蝴蝶的種類也愈多。彭春林所居住的青葉村部落,蝴蝶是這兒的常客。蝴蝶在其圖騰文化中代表勤奮與速度,在彭春林心裡,則因其亮麗、多變的外貌,代表著傳統的新生命,翩翩飛舞的姿態與賦意,於是成了彭春林創作的靈感。
 
「彭春林布落空間」的入口意象即是蝴蝶,他運用蝴蝶的觸鬚為圖騰進行轉化,這樣的轉化也可在他的作品中看見。〈蝶紋上衣&手織布長褲〉以植物染的棉質T恤上,正方形的黑布上繡以綠色絲線,兩個紅色背對背的3,交幻出中央的菱形,整齊排列的針紋,令人想起密密縫的針黹情。
 
〈蝶紋手工帽〉是另一件以蝶翼上的紋路做轉化的作品。波浪造型的帽沿猶如女性婀娜的曲線,藍、紫的邊線,以不同色調的直繡呈顯手感,綴上六顆錯落的珍珠銀光,別緻又素雅。
 
綴織作品〈心情〉則是彭春林現實生活的反射。當年他在輔大進修織技,搭夜車返臺東的路程上,窗外一片漆黑,他的身體疲累,心情卻因為學習而充實,這個情景重現在作品黑灰色構成的夜色上,鬆緊不一的織紋則是心情與生理的反射。
 
「魯凱新衣系列」的手提包是彭春林從平面跳脫到立體的嘗試,不同層次的藍為手提包帶來變化,略傾斜的造型也顛覆傳統,風格別具。〈蝶紋側包〉的黑白對比色則讓人眼睛一亮,它和前者一樣,也以針線的手感串連出蝴蝶的飛翔的躍動。
 
在衣飾配件外,家飾也是彭春林的專擅領域。在〈植物染桌燈〉中,草綠色的布繡上如蝴蝶觸鬚般的紅色線條,其粗細變化讓視覺從上而下,再由下而上,具有蝴蝶生命循環的意涵。〈蝶紋抱枕〉亦顯現創作者細微的用心。多數的抱枕圖案具有正反之別,顧及到居家的隨性,彭春林將抱枕的紋飾設計成萬變不離其宗,也就是說,無論使用者如何擺放、旋轉,它永遠是端正的姿態。細看此抱枕長短不一的縫線不知凡幾,便可知其做工之精細。
手工之珍貴在於其無法大量製造,在於手創過程的情感挹注,「彭春林布落空間」目前全省有二十餘家實體展示店。在這裡,彭春林將蝴蝶的千姿百態,蝴蝶的羽化過程演示出來,暗示著藝術、同時也是生命的無限可能。
資料來源:臺灣工藝季刊第38期
營業時間
週一至週日08:00~16:30
電話
08-7966811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houseinfo_200_138.html  
地址
屏東縣內埔鄉水門村成功路1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