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全台 » 臺灣工藝之家查詢 » 臺灣工藝之家明細
藝術家
林啟燦(已故)
照片名稱
https://mocfile.moc.gov.tw/information/large/77f151d0-0c14-41a3-8967-1afa15b05895.jpg
內容
好奇心是開啟創意之鑰,林啟燦的藝術創作之路由此開端。

高職一年級,某日,林啟燦到開設拉絲玻璃藝品工廠的同學家玩,看到師傅將神乎其技地將火熔後的玻璃,快速地拉、纏、堆塑出各類形貌,折服之餘,在心中暗自種下學藝之苗。「本想去同學家工作,但是沒缺人,所以同學幫我在家裡弄了一張工作桌,又教我基礎技法。」因為興趣使然,林啟燦作得有模有樣,最終成了同學家的代工。可謂「一兼二顧,摸蜆兼洗褲」,學藝賺外快當學費和零用錢,直到二專畢業。

「你做過玻璃拉絲,發光二極體以石英當原料,工作性質類似,到我部門工作吧!」畢業後,一位在竹科光電公司任職經理的朋友,極力邀林啟燦加入行列,但他進入之後才發現,該工作環境的溫度高達1600度,更勝玻璃拉絲的1200度,一小時工作下來,經常是汗如雨下,全身濕透,考慮身體的承耐力,不多時林啟燦即離去。

透過貿易商朋友的介紹,林啟燦與美國琉璃買主喬治接上線,在1993年成立「竹情琉璃工坊」,專接美國外銷訂單。「喬治本身擅長拉絲玻璃,在美國有十幾家店面,專門經營高級商品,原料都由對方直接進口,因為對品質嚴謹要求,讓我們奠下好的基礎。」說話慢條斯理的林啟燦說。

品質要求高,相對利潤也遠較一般好,當年一般人代工一件10元,林啟燦的利潤硬是高一倍。不過隨著勞力成本高漲、產業外移,新竹的玻璃產業逐漸沒落,他後來也結束了與喬治長達十二年的合作。1995年,文建會與新竹文化局透過國際玻璃藝術節的交流,希望重燃竹塹玻璃光彩,這是新竹玻璃新生命的開始,也是諸多玻璃師傅湧向創作的起點,對林啟燦而言也是如此。

沒有傳統學徒的包袱,讓林啟燦有更寬廣的發揮空間,他結合「拉絲」與「熱塑」創作出跳脫傳統的具象作品,強調線條的抽象美感,連續三屆參加金玻獎比賽均獲前三名,成為首位被列為「永久免審資格」的工藝家,作品亦獲邀參加日本「食之綠博覽會」、「日本世界食之祭典」及「青函博覽會」展出。2007年,林啟燦獲選新竹巿竹塹玻璃協會理事長,對玻璃藝術創作推廣不遺餘力。

結束外銷代工後,林啟燦也曾改走內銷,在新光三越和 Sogo 設櫃,「那兩三年實在辛苦,經常做到三更半瞑」,他有些不堪回首地感嘆。結束百貨櫃之後,他將目標鎖定贈品通路,作品受到諸多公家單位與企業之青睞,成為餽贈之選。

流暢的線條是林啟燦的作品特色,這在取名為〈分甘共苦〉的作品中表露無遺。如樂符般的靈活線條,兩端分置兩個圓,這可以象徵著一對夫妻、男女朋友,也可以是兩家公司的合作。〈同舟共濟〉與〈分甘共苦〉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個C的造型,在開口與尾端各立一圓球,線條開端由細漸趨粗再縮回細,爽利的速度感,如舟行於海河。此類的脫臘「熱塑」技法必須在數秒內塑型,完全要靠長期的經驗與純熟的技法始能完成。

飽滿渾圓的線條圈繞而成的〈薪傳〉也和〈同舟共濟〉與〈分甘共苦〉有著近似的意境,但這件作品的線體豐厚緊密,幾乎背貼背,顯示無論技藝的傳襲或文化的銜接,都必須亦步亦趨,緊緊跟隨,不容絲毫的斷層,才能學得精髓。

一顆種籽代表生命的開始,林啟燦描繪種籽剛萌芽的〈新生〉,同樣以線條鋪陳芽苗的伸展,根部的黃色以漸層暈透,再覆裹透明的玻璃,使其孕育其中並凸顯種籽的飽滿身軀,意喻豐碩生命的開始。

旋轉的圈是技藝的挑戰,取名〈榮耀〉的作品即是一例。林啟燦表示,旋轉時若未將幅度計算準確即宣告失敗,圈轉的過程必須一氣呵成,包括中間銜接部分亦須使其完美無瑕。

激勵、合作、鼓動生命等主題,是林啟燦作品的常見主題,如應母親節而做的〈引導未來〉中,母親彎著腰牽著小孩的手,一手指著前方,呵護與教導之意不言而喻。〈扶持〉中兩個玻璃體的平衡相接,亦簡練地凸顯扶持的主題。一條線連成各種意象,在玻璃雕塑中,林啟燦讓線條塑造出期望與圓滿。

資料來源:臺灣工藝季刊第38期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houseinfo_200_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