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金烺,名字中有金亦有火,似乎註定了他真金不怕火煉,合該從水裡來,火裡去成就自己。爐火純青的琉璃精工技藝,連日本都得向他取經。
新竹因盛產矽砂和天然瓦斯,1939年日本人就在此成立玻璃工廠。許多新竹人因地緣關係一生與玻璃結下不了情。十三歲還是個懵懂無知的年紀,但那一年,在父母的安排下,許金烺進入玻璃工廠學技藝。工廠裡做的是裝飾用的玻璃項鍊珠子,也就是俗稱的琉璃珠。
琉璃珠的起源甚早,文獻顯示,西元前2500年於伊朗、埃及等地的出土文物中均有發現;中國則發現於春秋時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裡記載的「楚人賣珠」、《史記》呂不韋列傳中,皆記有載琉璃珠等事跡,除此,越王句踐及吳王夫差的出土文物中,亦皆發現其劍上有著半透明的琉璃珠劍飾。
不過,近人仍不時將玻璃與琉璃搞混,為了更清楚釐清玻璃與琉璃的分野,許金烺表示:「玻璃附著在陶土上稱為琉璃,沒有附著在陶瓷上稱玻璃,附著在金屬上則稱琺瑯。」
自言在好玩心的驅使下,走上玻璃火熔細工雕塑之路的許金烺,十三歲進入玻璃工廠,一年餘便已習得技藝,因受玻璃的千變萬化所吸引,十四歲就開始到中壢四處尋訪高人指點、鑽研,十六歲還未成年就已成立了工作室,製作玻璃動物藝品在全省百貨公司設櫃販售,成為臺灣玻璃工藝的創始人之一。
由於不斷研發、創作,加上喜歡探索、嚐新的個性,許金烺累積了深厚的玻璃技藝與成績。1973年,剛退伍的他利用工作閒暇,將戲劇元素融入臺灣民俗文化,創作了琉璃珠的處女作──〈臉譜〉,成為新竹玻璃工藝博物館的典藏。
許金烺一心將玻璃藝術本土化,讓他很快地在國際間有了知名度,曾應邀至紐約、巴黎與日本參加玻璃藝術展;2000至2006年,更應聘為日本全國玻璃製作協會的指導老師。許金烺的琉璃珠作品呈現深植人心的文化底蘊,其創作的素材大多來自生活週遭,臺灣各地的農漁林牧特產、風土民情、廟會民俗等,都是靈感的來源,加上獨特的創意,使其作品風格多樣,色彩豐富。
1995年國際玻璃藝術節在新竹展開,許金烺與當時的文化中心配合,開班授徒傳授玻璃技藝,讓更多愛好者投入琉璃的創意產業。對他而言,「獨家秘方,恕不傳授」的概念是阻斷藝術前進的狹隘思想,因此他毫無藏私地傳授技法。不過,他也表示:除了學習基本功夫之外,重要的是自我創新,才能走出自己的路來。
創新才能走出自己的路,這是許金烺的信念,為此,他積極投入琉璃的各種技法,也獨創出許氏特有的製作方式。〈律動〉係以「擴散技法」做處理,他利用玻璃的可塑性,運用點衍生出線條,在每個點加入不同的顏色,使其產生繽紛的色彩,〈律動〉是透過兩、三百個點才完成的璀璨光芒。
在地文化是許金烺創作的軸線。臺灣素有花卉王國之稱,因此他以花為主題,製作了「花系列」。其中〈百合花〉以「鑲入法」與銀做搭配,選用天空藍、白色、紫色為基底,在高溫下必須眼明手快迅速繪製,否則一旦溫度下降則線條即僵化。柔美的顏色加上流暢的畫工,使作品呈現典雅之風。〈蘭花〉則是以近年創新的多重鑲入法製成,琉璃珠中的蘭花瓣都以重疊之方式燒入,葉子亦趁琉璃高溫軟化時立即塑型。
想像力是創作不可或缺的元素。在〈星空〉中,許金烺以古代龍紋圖騰呈現S型線條,白底紅珠是點點繁星,也具眼睛之意涵。他表示,在宗教裡眼睛具有保護與平安、吉祥之意。〈迴轉〉則是以一條線畫上後捲附於玻璃之上,同時透過玻璃的特性,達到透視與立體之視覺,凹凸不平不規則形狀衍生出綿延不斷的律動感,巧妙的顏色搭配,使其呈現靈動之美。
〈秋意〉採沾粉技法,營造出秋天樹葉由綠轉黃的氣氛,頗具國畫之意境。沾粉技法必須先將玻璃搗碎成末,鋪陳於鐵板上,再於琉璃燒製至熔點時,以迅速且精確之動作將琉璃沾上粉末。此法最困難之處在於如何在小小的琉璃珠與粉末接點時,做出構圖和配色,除了技術功力之外,尚須美學能耐,方能臻於完美之境。
利用玻璃具流動性的特質,許金烺發展出各種技法,並擅以顏色對比顯現其主從角色,使其玻璃作品典雅、飄逸卻不乏個性,總能在頃刻之間攫住欣賞者的目光。
資料來源:臺灣工藝季刊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