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全台 » 臺灣工藝之家查詢 » 臺灣工藝之家明細
藝術家
黃安福(已故)
照片名稱
https://mocfile.moc.gov.tw/information/large/625d2d2d-4d6a-4f94-a11d-7d3baacd0b5a.jpg
內容
生於雲林,發跡於新竹的黃安福,16歲就入行從事玻璃製作工作,他坦言,其實是因為那時沒有考上體專,想要培養自己的一技之長,才投入玻璃工作的。但如此的因緣際會,至今也已讓他累積了超過四十年的相關經驗。在這期間,他持續地在玻璃工藝領域扎根,為作品贏得優秀的成績,也逐漸建立起自我品牌,而當被詢及他近年來的生涯重心時,他表示:「文創的推動與教育是我從事玻璃創作四十年來,所下的最大定義與最後目標」。

對此黃安福解釋道:「到國外看見別人的工藝發展,往往都領先我國甚多,讓人不勝唏噓的是歐美如此,韓國居然也是如此。政策正確的韓國願意去做初步的犧牲與奉獻,讓他們往後的發展潛力相當大,而臺灣工藝如果想要成功,也無法僥倖,競爭永遠存在。機會不是沒有,而是只給準備好的人」。黃安福認為,身為臺灣工藝領域的一分子,在這個關鍵時刻理應義無反顧地投入文創產業的推動。「臺灣軟實力很強,相關技術的發展都是數一數二,在政府重視文化發展、成立文化部、挹注資源的現階段,文創產業應可以更為擴展。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要努力銜接上政府的腳步,以共同創造臺灣工藝的再次榮景」,也因此他願意無私地配合政府進行相關活動,無論是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生活工藝館的工作推動,或者是大專院校的工藝教育,他都積極參與規劃,原住民部落、八八風災與莫拉克風災的專案訓練也能看見黃安福的身影。

文創的基礎是傳承,談及玻璃產業的傳承,黃安福認為不能只限於談論玻璃本身,而要拉高層次到工藝產業的格局。學識淵博的他從經濟學角度分析臺灣工藝產業道:「臺灣工藝產業所面臨的情況是『經濟自主循環生產力』不夠,產業無法自給自足,內在的需求量永遠不足,必須依靠國外的市場。因此國外銷售通路、工藝交流、甚至是工藝家的國際觀等,都是現階段產業推動的當務之急。」他進一步指出:「臺灣工藝必須走出『品牌』,既然要打造工藝品牌,就不單是技藝本身的範疇,還需要具有國際觀、組織力、行銷、管理、開發的專業人才,才能有效扎根工藝,進而跨出臺灣工藝的下一步」。

臺灣工藝打造品牌的重要步驟之一,就是遴選「臺灣工藝之家」。身為評審委員之一的黃安福說:「工藝中心評選出『臺灣工藝之家』,目的就是建立臺灣工藝的品牌。這是一個『家』的概念,期望每位得主、每位工藝家都能在『家』的庇護之下成長茁壯,同時也對『家』有所貢獻,這樣才能造成雙贏局面」。因此他認為,公家單位應該盡量提供協助予工藝家,予以輔導並開拓通路等,同時工藝家除了享受被照顧之外,也應該有自我的責任與義務,藉由自己的經驗積極主動地幫助工藝產業的傳承與推廣。如此公部門與工藝家兩者由被動轉為互動,甚至是主動,每位臺灣工藝家皆能有生命共同體的感受,臺灣工藝的下一個榮景才有可能重視。

回到自己的玻璃創作本身,黃安福娓娓述說起自己的歷程。他說道,他的創作有五大系列主題─動植物、海洋、昆蟲、神話及人物系列,這些都仍在持續進行中,新作則包括臺灣蘭花系列創作,還有朝「臺灣本土文化」進行發展的創作,諸如融入節慶活動中的八家將、三太子等廟宇元素的創作。他表示,雖然他現在花費很多時間在工藝傳承及教學工作上,但是仍然維持每天創作的習慣,因為「創作時的快樂,是無可比擬的」。

推動文創是知易行難,十分吃重的工作,但黃安福並不以為苦:「這是我能做的工作,這才是我的價值,否則我累積四十年的經驗,豈不相當浪費?」他的使命感不僅讓自己走出一片天地,也是臺灣工藝文創的一盞明燈。

資料來源:臺灣工藝季刊第46期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houseinfo_200_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