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全台 » 臺灣工藝之家查詢 » 臺灣工藝之家明細
天染工坊
藝術家
陳景林
照片名稱
https://mocfile.moc.gov.tw/information/large/85cc137d-19c5-4dcc-8e78-076025627bf9.jpg
內容
位於南投的中興新村除了擁有悠閒的林蔭道,還有一個充滿色彩的世界—「天染工坊」(Tennii),工坊的主持人就是長年耕耘染織領域的工藝家陳景林。
 
出生於1956年的陳景林,談起當初美術系畢業時,自己其實有種「造形藝術人」的特性,想要成為一個有創作能力的藝術家,未料自己卻進入復興美工擔任教職。雖然順利地在當時首屈一指的學校任教,但他並未因此自滿,反而持續讓他思考自己該以何立身,思索自己要怎麼在這個競爭的環境中取得一席之地。這樣的思考,讓他自行利用課餘時間到工藝所(今工藝中心)學習,廣泛多元的接觸後,由於對於纖維材料情有獨鍾,才逐漸踏上這條專精染織的工藝之路。
 
陳景林表示,自己當初選擇學習纖維,一來是本身對於學習的渴望,二來則是訝異於臺灣地區纖維工藝的落後。早在四十年前,歐美地區的「纖維藝術」(fiberart)便已發展得相當成熟,但那時的臺灣卻連相關資料都匱缺,讓他不禁啞然。一開始,他拜編織工藝前輩婁經緯為師,後來進入研究實驗階段,曾經前往中國雲貴地區,進行少數民族的傳統編織與染色田野調查工作,在前後長達十年的期間,他考察了超過二十個少數民族的織品。那時的田野調查成果,對他而言「相當豐碩」,因為整個大西南地區都處於未開發的狀態,社會猶屬封閉,整個民族也都保持在工業進入之前的狀態,許多古老傳統與技藝因此得以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
 
在染織藝術的發展軌跡上,陳景林先投入纖維編織研究十五年,再投入天然素材的顏色研究十五年。被問及為何要在研究纖維多年後,再投入染色這個不同領域時,他隨即糾正說:「染織原本就是同一個工種,只是大部分的學習路徑是先學染色,之後才學習織品的結構,其實兩者並非截然無關。」而大部分的學習路徑如此,是因為染色是較容易入門、也較容易產生成就的領域;相對地,編織則是細微的組織構成,其技法嚴謹不易察覺,也不易快速養成,然而它卻是纖維工藝的根本所在。陳景林解釋,他的發展路徑只是相反於一般的路徑,並非特意所為。目前工藝界普遍認為染色研究是他的專長,他歸結原因說,「這可能與相關著作出版較多有關」。
 
他進一步對染織工藝提出自己的見地說,織品必須朝「纖維」、「時尚」、「綠工藝」三個主題發展,其分別代表著材料研究、產品設計與價值取向三個層面。尤其是「時尚」更需要著力發展,因為工藝必須導入時尚設計才能呼應時代的需求,也才能引起多數人的重視。
 
過去陳景林曾在研究與教學上投入很多精神,在許多大學及社區中授課,但近年已辭去教職,全心投入工坊的創作及研究工作中。他於2003年設立的「天染工坊」,歷經方向調整、財務整頓等,現階段已回到他與妻子馬毓秀兩人手中穩定操持著,工坊的路線也集中在產品開發與行銷點拓展的本題上。
 
陳景林表示,未來工坊的產品將朝向「工藝藝術化」與「生活產品創意化」兩條路線並行。「工藝藝術化」即創作收藏型的「美術工藝品」,「產品創意化」即以時尚設計從事服飾與家飾品開發。兩者雖然有些難度,但已有了立足點,目前於國內多家五星級飯店的精品店都可見到天染工坊的創意產品,且維持著清新與時尚的面貌。近三年來,天染產品已有六組入選工藝中心優良工藝產品,是染織界的典範。他們希望依此方向,循序漸進地將工坊經營成有特色、有競爭力及永續經營的品牌。
 
未來的藍圖不只如此。工坊的後續計畫還包括將遷移至九九峰下的平林,進而建立專屬於染織的「園區型染織工坊」。這個染織園區的成立,用意是希望讓對染織藝術有興趣、想要學習及體驗的人可以透過園區的教學,完整學習到與染織相關的知識。園區預計二至三年後開始進行工程,可能需時二至三年才能完成,其後天染工坊將正式轉型為「園區型工坊」。
 
在工坊的經營之外,陳景林與妻子馬毓秀的展覽也未中斷。在今年的展覽中,又以全臺新光三越秋季主題展「飛揚的秋天」的規模最大,已引起許多矚目。可以想見,在工坊轉型為園區之後,陳景林的染織之路還將變得更寬闊、更多元。
 
資料來源:臺灣工藝季刊第47期
營業時間
週一至週五10:00~17:00,週六、日休館
電話
049-2392028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houseinfo_200_124.html  
地址
南投市中興新村環山路5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