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孫權的青冥劍據說來自於冥府,是一把不祥之劍,在世間總引發血光,李安的電影《臥虎藏龍》就從主角李慕白手中的青冥劍,引發江湖的恩怨情仇說起,而電影裡揮舞光芒、削鐵如泥的青冥劍,鑄劍者正是郭常喜。
茄萣鄉的興達港地處高雄最北端,是高雄地區第二大港口,當地盛產有「烏金」美譽的烏魚子,黃昏時候,漁船歸來,總是會聚集買鮮魚貨的人群。興達港附近有一家「興達刀舖」,舖內掛滿了各式各樣宋江陣的兵器。
有一回,家住臺南的導演李安,適巧與家人到興達港遊玩,他趨前問了郭常喜:「如果有東西要做,圖給你就可以做出嗎?」當時,郭常喜並不知來客就是國際知名的電影導演李安。一個月後,李安拿來一張畫稿,請郭常喜依圖製作,就這樣鑄出了電影裡的那把青冥劍。
在50年代的農業社會,每個地區都有一條打鐵街,製作鋤頭、鐮刀等農具。家裡祖傳三代都是鐵匠的郭常喜,自幼即是個小幫手,十三歲正式入行,那時他得一隻手提著沉重的鐵鎚,學習掌握火與鐵的熔度,敲打、磨出完美的鐵具。打鐵工作是門苦功夫,鎮日在火爐前,使用粗重的鐵鎚反覆敲打燒紅的鐵塊,探入水池降溫再敲打,於是,鐵匠們常怨嘆:「手拿鐵鎚打鐵支,鎚到汗水滿滿是,不知何時出頭天。」數句話語點出火灶前討生活的辛苦。
70年代,農業漸趨沒落,郭常喜也隨著時代腳步轉動事業角度,改做宋江陣的武器,同時揚棄農業鐵具,改做食品與機械用刀。當年台鳳生產鳳梨罐頭,機械刀具就是由郭常喜家提供。他說,機器刀要用不鏽鋼做,為了符合品質要求,他還去日本買一台磨刀機,此外,他也到日本學習製作沙西米刀,「當年一台要價臺幣八十萬元,可買二十甲地哪!去日本學製刀前後也有八年喔!」能夠從傳統轉型成功,郭常喜的用心可媲美打鐵精神。
郭常喜對古兵器的收藏與文革有關。在破四舊的掃蕩下,中國文物轉而被臺灣人大量收購,在日本期間即蒐集不少武士刀的郭常喜,也在此時轉而收購中國古兵器,數量達五千件之多,臺中市文化中心還曾向其借展。後來,他成立了兵器藝術文物館,希望讓後代了解中國文化。
根據史書記載,青冥劍為孫權所有,這把劍身刻百條龍紋,鑄造完成須浸泡清水近月,因此劍身長滿青苔,琢磨後呈現青綠色澤,因此得名。郭常喜在為李安打造的道具劍後,自己也鑄了一把〈青冥劍〉,全長115公分,刃寬3.5公分、刃長90公分,龍紋貫穿於劍身,搭配古檀木劍柄,加上中國結串飾,連不懂使劍者也忍不住要說聲:好劍!
干將和莫邪是傳說中春秋時期的兩位鑄劍師,也是兩把名劍。依據傳說,吳王闔閭命干將和莫邪兩人鑄劍,不成即人頭落地,但因鐵沙裡含銅,若無磷鈣融合,將無法鑄成劍,干將之妻莫邪為求完成使命,縱身火爐,兩把完成的對劍因此命之為「干將」「莫邪」,後人將合稱喻為鋒利精美之代名詞。郭常喜的〈干將莫邪〉相當講究,整把以鋼製成,干將劍身飾以龜殼紋,莫邪劍則飾以水波紋,這個獨創的層花紋鋼,因於鋼上鑄飾非易事,郭常喜除了以此獲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專款補助肯定外,也申請了專利保障。
在獲選第五十九屆全國美展的〈天梯穿雲劍〉中,郭常喜以階梯式的橫紋表現,劍首一大片水波紋與雲紋,漸次以橫格直線條鋪陳而下,每一橫格寬度與紋飾各異,洋溢秀雅之氣。命名〈天梯穿雲劍〉乃用來比喻藝術之路,儘管知道此路迢遠,但他仍將一階一階攀爬。他說:「我阿爸說:『學打鐵的人,祖師爺早就將鼻子抹黑,這輩子註定要做到老,跑都跑不掉。』」語氣裡沒有感嘆,而是欣然。
另一件讓他獲得第二期大墩美展工藝師殊榮的〈豐喜祥劍〉,劍身以水波紋與天梯紋合飾,但兩面劍身紋飾各不同,雙雙從劍身中央一分為二,一面採直式,另一則階梯與直紋同置一身,刀柄刻上四大天王,與劍鞘的雲紋裝飾皆以銅製成,劍鞘中央鑄刻的喜字乃作家的簽名,堪稱一把華麗之劍。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做工精細,打造這把劍足足花了七年才完成。
「一日三鍊,三日九鍊,久鍊就成鋼」這是郭常喜為某家藥廠拍的廣告詞,也是他身為打鐵師傅的真實寫照。(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