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啟豐(已故) & 林盟振
https://mocfile.moc.gov.tw/information/large/2383f5d2-9415-4c21-b4b1-62cb893f790d.jpg
這次訪問對象是曾獲文建會國家工藝獎的林啟豐、長子林盟修及次子林盟振,父子三人多年來創作堅持優良品質,持續為細銀工業帶來生機,將現代西方元素與臺灣傳統技藝結合,做出雕工細緻的銀藝品。最初開啟銀帽製作工藝的林啟豐老師近日由於身體狀況不佳,因此本次訪談主要以林盟振老師進行。
訪談在林盟振位於臺南市鬧區巷弄中的工作室中進行。林振盟對我們說以前府城西門路一帶遍布著珠寶銀樓,後來歷經機械工業、鑄造技術的發展與成功,對於人的需求量減少了,每人的工作量愈來愈少,許多金銀業師父都被迫需要另謀出路,林啟豐也因此轉型成為銀雕工藝的創作者。至於之後為何會專精到神佛的銀帽,林振盟說其實是一個機緣,有生意上門就會繼續在領域上專精。然而我們都曉得任何行業的成功不是偶然,必定是後續經過多年的努力才能成為眾所周知的銀雕大師。
銀雕工藝需要高度的專注力及特殊的技巧,林啟豐將現代與傳統技法結合研發出比絲線還細的銀絲,並把十六條銀絲並排黏貼,「由線開始,轉成面,然後再由面轉成立體」,後續再相互搭配製作成讓人著迷的銀藝品。林啟豐最初將這項精緻技術運用在神明戴的銀帽上,讓他的銀帽作品遍及臺灣南北各地,北港媽祖廟、新港天后宮、關渡媽祖宮、臺南西羅殿等。林盟振說雖然這技法本身是古代的技法,但是運在銀帽的創作上他們是首創,近年來隨著當下流行的風格他們也不斷地精進技巧並將作品範圍延伸,比如說製作較為流線型的龍及相當流行的銀茶壺。除了銀的創作之外,林盟振也對銀工藝提供維修服務。他說大部分的銀創作,大約三到四年的時間就需要清洗,視情況而定,大概都會送回店裡,進行拆開、清洗、組回及修補等流程,整套流程完畢就能讓銀工藝煥然一新。
林盟振說現在學校裡相較於其他的工藝類別,金工類別還算熱門組別,雖然多半以銅為學習材料,但以銅出發類推其他的金屬只要多加練習就能熟能生巧。他表示自己目前沒有固定在學校內教學,主要是因為工作室人手不足,各司其職的情況下少了一個人就會缺少一個環節。不過由於之前曾與學校合作過,所以偶而還是會有學生電話詢問金工相關問題,或者來工作室參觀,甚至請工作室代訂購金工相關原料等,他都會竭誠的歡迎並給予協助。
林盟振談到之前跟工藝所(現改制為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計畫,曾經與設計師合作完成了作品〈麟光環照〉,他認為整體的感覺相當不錯,也帶給他相當多收穫,尤其是一些設計師會突發奇想地想到長期從事工藝創作者不會思考到的設計概念。然而他也分享說,工藝創作者與設計師兩者初期合作在溝通上面難免會有些小落差,尤其是工藝品與設計稿的落差頗大,不是設計出來就可能生產出來。因此設計師與工藝創作者合作的案子,包括最初的溝通到最後完成創作前後大約需要半年的時間,才能讓這些帶有設計感又富含工藝內涵的作品呈現在世人面前。另外談到工藝人才的傳承,林盟振說之前曾經跟學校配合過,由學校提供學生來工作室學習,做工藝並可補貼部分生活開銷,不過該部分由於時間較為短暫,還沒有長期的效益出現。而他其實也毫不擔心銀雕工藝會失傳,因為他認為只要一直有案件進來,市場存在的話,自然會有人才陸續投入,而且掌握好自己的品質,也不需要擔心會被低價的工藝品給取代。
訪談尾聲,我們問林盟振創作了這麼多的作品,讓自己最開心、一直惦記的作品是哪一件?他回答我們說:「自己的作品每一件都像是自己的小孩,都很喜愛不會偏愛」,他也不會認為哪一件作品做的不完美,他只會思考說那件作品因為技法成熟,「現在來創作會更漂亮」。如是的言論讓我們知道,只要工藝能持續傳承下去,只要我們一直專注在本身的專業之上,持續精進自己的技術水準,臺灣的工藝無論是銀雕工藝或其他哪個類別都能可長可久的延續下去,源遠流長。
資料來源:臺灣工藝季刊第48期
13:00~20:00,請先預約
06-2635171
70266台南市南區中華南路二段266號
瀏覽次數:3
更新日期:1/21/2021 2:53:28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