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全台 » 臺灣工藝之家查詢 » 臺灣工藝之家明細
華泰雕刻藝術中心
藝術家
施鎮洋
照片名稱
https://mocfile.moc.gov.tw/information/large/51118c8f-8f90-475e-9164-3f14f8098a0e.jpg
內容
工藝與傳統建築的關係密切,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在宗教建築如寺廟或教堂等裡外,幾乎都能見到工藝的蹤跡。出身於鹿港木雕世家的施鎮洋,就是一位曾參與多項廟宇修建工程的木雕家,從小就跟在父親身邊學習技藝,後來逐漸獨承工程,並將家業發揚光大。多年的經驗累積,讓他曾參與的廟宇修復工程遍布全臺,許多知名的廟宇大門、神龕、神輿及藻井等雕刻品,都是出自他的刀下。
 
施鎮洋回憶,自己早在25歲時就承接人生第一個廟宇整修工程案,對象還是鼎鼎大名的大甲鎮瀾宮。那個工程案對他來說是一個非常值得紀念的里程碑,他盡全力去完成,最後的結果也令雙方滿意。
 
至於讓施鎮洋相當出名的作品〈太平有象〉,是親民黨主席的宋楚瑜首次訪問大陸時,會見中共國家領導人的伴手禮。施鎮洋謙虛地表示,這件作品之所以會如此出名,不過是契合了當時的局勢,其實並非十全十美。然而眾人皆知,若作品不完美,就不會用來餽贈外人了。
 
隨後施鎮洋提起城隍廟的木雕作品,他形容這件有關於賞善罰惡的創作,除了讓他投入相當多心力之外,連木雕完成後的上金箔工作,也是由他親自操刀黏貼成,可見他對作品的重視程度。他也補充道:「我的貼金箔技術是自學而成,我認為身為工藝家就應該要有這種能力,對於新知識求知若渴」。
 
不同於一些傳統工藝家閉門創作、等待伯樂上門的創作模式,施鎮洋的作品由於性質的關係,會分散在全臺各地的宗教廟宇中,也因此他的工程案裡大多會產生「工」及「料」的條件選項。「工」就是雕刻師父的雕刻工,「料」則是指雕刻所需要的原料。施鎮洋認為,案件採用「連工帶料」是雙贏的方式。一方面,雕刻師父較易掌握木材的特性與狀況,因而比較不會產生浪費良木的情況;另一方面,若由廟方採購原料,因其採購數量及次數皆未固定,可能會造成木材品質參差不齊,進而導致作品瑕疵的問題。
 
話鋒一轉,施鎮洋提及自己有一個看似毫不相干,但其實與他的創作息息相關的嗜好,即收藏「書法字畫」,特別是鹿港地區名家的字畫。「書法與木雕最直接的聯想是匾額,然而坊間大部分的匾額都是制式化的成品」,他認為這樣的結合並非完美。他接著表示:「若不能在木頭上表達出書法的精氣神,只是單純套用字體雕刻,依舊維持在平面的展現,這樣的作品是毫無意義的。」之所以會有此結論,是因為施鎮洋的絕活之一,就是在木雕上表達出書法家書寫時的意境,而他的收藏主要多為鹿港當地書法家的字畫,也是因為與他的木雕有地緣關係的緣故。施鎮洋認為,收藏並非只是收藏,在收藏作品之前,他還要當場觀摩書法家的揮寫動作,感受當下的氛圍,才決定收藏並運用該作品。如此一來,木雕與書法才能完美融合於他的作品中。
目前在雲林科技大學及逢甲大學研究所皆有授課的施鎮洋,談到木雕工藝傳承時表示,他一直堅持小班制的教學,因為這樣才能給學生充分的教學品質,讓學生在上課中獲得足夠的知識及技術,進而達到學習的最大功效。「學生來選修或進修,可能只是起初對這項工藝有好奇心,唯有透過學習,才能對這個領域真正產生興趣,有了興趣才可能一直堅持在工藝的道路上。」他解釋,尤其是工藝,早期的養成階段是一段辛苦的過程,雖然他盡量在課堂上給予協助,但學生仍必須靠自己的興趣與自我進修,才能持續進步。
 
他進一步指出,傳統工藝傳承的關鍵在於「工藝的出路」,如果從事工藝產業的人能在其中養活自己,有自己發揮的舞台與收入來源,讓人除了興趣之外也能擁有一技之長,這樣臺灣木雕工藝才能長久發展下去。施鎮洋表示,這樣的目標與環境,可能還需要仰仗政府單位的基礎營造,同時民間或媒體的宣傳也能發揮效力,這樣雙管齊下,臺灣工藝才能走出一條坦途。他希望新時代的衝擊能夠帶來正面刺激,促使臺灣工藝持續演進,展開另一段嶄新的前程。
 
資料來源:臺灣工藝季刊第47期
營業時間
預約制
電話
04-7778788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houseinfo_200_119.html  
地址
彰化縣鹿港鎮頂厝里三鄰舊港巷23-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