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全台 » 臺灣工藝之家查詢 » 臺灣工藝之家明細
醉陶工作室
藝術家
王龍德
照片名稱
https://mocfile.moc.gov.tw/information/large/72f29b05-d872-4cb5-8e15-36e1a653e479.jpg
內容
穿過通霄的鄉間小路,來到圳頭窯藝術空間。從標示著「文官下車、武官下馬」的迎賓大門順勢而上,迎面而來的首先是女主人秀甄的溫馨笑容,而不遠處悠閒踱來的一位赤腳中年男子,即是熟識者慣稱為「Tony老師」的王龍德,他的個人工作室「醉陶」,便座落在這片山林的藝術空間中。
 
王龍德的學經歷相當豐富:臺灣柴燒研究會創辦人、美國加州聖塔安納學院駐校藝術家、臺灣陶藝學會理事長、金玻獎得主、臺中市大墩工藝師、最年輕的推展社會教育有功個人獎得主,他也是臺中社區公民大學屯區及海線的創校陶藝教師,更是臺灣早期少數大型陶瓷創作的藝術家,2010年並曾代表文建會遠赴加拿大溫哥華參加冬奧臺加文化交流展出。豐厚的歷練讓人感受到他對藝術創作與教育推廣的無比熱忱及投入。
 
話匣子一打開隨即侃侃而談的王龍德,跟看似嚴肅的外貌可謂判若兩人。他笑說,自己並非設計科系出身,而是學商業資訊,是後來才去進修景觀設計管理及相關藝術專業的;而與陶土接觸,更是在泰國做貿易時的因緣,此後對陶藝創作的熱情一發不可收拾。 或許是九二一大地震身歷其境及長時間投入救災工作,讓他感觸既多且深,片刻的笑語之後,王龍德隨即嚴肅表示:「上天是公平的,所有材質皆無法接受歲月的摧殘,唯獨陶瓷。千年留存下來的文物,最完整的就是陶瓷,沒有陶瓷就沒有考古學,但它卻怕地震。」九二一地震之後,他搬到通霄圳頭,總共花了五年時間親手建造圳頭窯藝術空間這個園區,雖然建設工作至今仍在進行,但目前這裡已擁有極佳的場地和齊全的設備,而且每年有不少國內外的藝術家來此地交流,逐步朝向他理想中的園區式藝術教育中心邁進。 
 
王龍德表示,他開過無數次個展,但從未在任兩個個展中展出相同的作品。擁有藝術家天生敏銳特質的他,能夠隨時洞察周遭的時事脈動,也因此創作靈感源源不絕。九二一之後的「重生」系列,就是他有感於大地震後人們的勇敢堅韌而創作的作品;懸掛在園區中的「人海景觀」面具,則是為比喻經濟低迷所造成的失業率攀升,運用二千多個碗製作完成的裝置藝術,名為〈飯碗人生〉。而無論其作品主題如何轉變,王龍德始終不離他的「心窗」理念:「如果人的心打開都是透明的,那麼一切都會變得簡單。」對他來說,作品是一扇窗,只要人與人之間打開內心的那一道窗,凡事就會化繁為簡,容易溝通多了。 
 
「從早期到現在,我都不太希望自己的作品過度商品化,希望可以被以多點藝術眼光來看待,藝術創作不需要外在的搞怪,只要內在的真實性蘊含⋯⋯」。身為藝術工作者,王龍德希望生活可以單純,而外在的東西也越簡單越好,這樣才能將思緒與精力完全投入創作思考中。 
 
談及多年的教學經驗,王龍德從剛進學校時所教的陶藝、雕塑、室內設計、設計等科目,到目前教授的文化創意產業、公共藝術與景觀美學,從大學生、社會人士教到退休銀髮族的經歷,細細道來。面對現在的設計養成教育,他憂慮地表示:「現在大學生最膚淺的地方是,只看到自己領域裡的東西,這是和以往學習態度不一樣的地方。另一方面,如果老師自己的涉獵不夠寬廣,也無法給學生帶來新的東西。」他提醒現在的學子,若想要當一名優秀的設計師,大量閱讀文學典籍十分重要。 
 
而談到經營這個通常是藝術家最弱的一環,王龍德也自有一套行銷理念。他表示,雖然被稱為陶藝家,但他所用的媒材多樣而富於變化,舉凡金屬、玻璃、木頭等材料,都會出現在其作品中。不怕別人複製的他,也自信滿滿地說:「好的作品,只有慢一點賣出,沒有賣不掉的道理。況且一、二十年來,『醉陶』從未讓一件瑕疵或次級品流出工作室以外,這是對品質、也是對自己的堅持。『醉陶』也是臺灣唯一有售後服務的創作品牌。收藏家一旦作品受損,當初收藏的創意還在,客人只要將作品帶回來,我都會盡力修復,甚至重新製作。」一番經驗談,道出了王龍德對作品盡善盡美的執著,而這極可能正是他在臺灣陶藝界地位始終屹立不搖的原因。
 
資料來源:臺灣工藝季刊第42期
營業時間
僅接受團體教學預約入園
電話
037-762766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houseinfo_200_107.html  
地址
苗栗縣通霄鎮圳頭里2鄰25-2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