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剃頭師傅,當然不敢侈言要名垂青史,萬古流芳,不過,當他決定想要將人生所思、所見、所感銘刻於石時,他堅信,天荒地老,「石作」永不毀!石雕藝術家廖天照以單純的念頭,獨到刻畫出了一片藝術的壯闊藍海!
出身農家的廖天照,自幼即在家人的安排下跟隨剃頭師傅習一技之長。天資聰穎加上靈巧的雙手,使他很快地就掌握了剃頭訣竅,並在國中畢業後隻身北上謀生,在理容院擔任理髮師。
「難道我要拿剃刀過一生嗎?」心裡住的那隻鴻鵠不時輕啄廖天照。「如果通過書記官特考,我就可以證明自己的能力了……。」於是,他白天拿剃刀維持生活基本開銷,晚上則埋首苦讀《六法全書》,準備書記官特考。五、六年過去了,廖天照逐一通過刑法、民法、憲法、國際關係法的考試,但是,最後的臨門一腳,他卻開始質問自己:「人生短暫,不該是要做最有意義,也是自己最想做的事嗎?」他開始回溯記憶,「國中時我的美術和書法都是第一名,畫畫的時候心裡最快樂!」於是他循著掌聲的方向,向藝術之路邁進。
廖天照心裡明白,今人的藝術無論如何無法超越古人,那該如何走出自己的步伐呢?他想起自己平日閒暇經常到山裡或溪邊尋找雅石、奇木,更念及兩萬年前石器時代的遺跡都能保存下來,所以便決定以將自己的人生記錄在與天同壽的石頭上。
無學院派包袱的廖天照,起初完全按著自己的所思天馬行空地創作。某日邊喝茶把玩石頭時,平日喜愛喝茶的他心想:以前的茶壺,不是陶器就是瓷器,我可不可以用石頭雕刻成茶壺呢?這個奇想造就了他獨一無二的創作風格定位。
因為是走在一條沒人走過的路上,所以廖天照一切都只能自我摸索,從一次次的失敗中領悟雕工技法。光是鑿石工具,從鋼釘、鑿刀到牙科的磨牙機,都是他拿來嘗試的工具。廖天照一開始即朝「世界稀有之作」出發。他以玄武石雕製出世界最小的茶壺,壺身長與高僅1.8公分,寬1公分,壺嘴0.2公分。此壺雖小卻能容納三分之一片的茶葉,泡出兩滴眼淚之多的茶湯。廖天照表示:「茶壺功能外與美感兼具,這是相當大的挑戰!」目前這只茶壺已列入金氏世界記錄。
繼「世界最小壺」之後,廖天照又做出最大壺。此壺長107公分,重達數十公斤,壺形壯如一隻大鳥,他利用槓桿原理,可以毫不費力地泡給120個人喝。
有一次,由於在雕壺過程出了點小瑕疵的茶壺,在倒水時竟會發出「蟲鳴」聲,引發廖天照一探究竟的好奇。幾次的測試與實驗發現,不同的石材、不同的角度,只要在壺嘴內側多雕幾個螺旋狀紋理,利用出水時拉動空氣的抖動,即能發出各種蟲鳴鳥叫聲。廖天照據此又製作出了數件令人驚嘆萬分的作品!
廖天照一頭埋進石雕世界,十年間,他的作品已累積可觀之數。民國七十二年的某日,一位貌似學者的男子問他:「我們想要為您安排做個展覽,您願意嗎?」廖天照不置可否,因為先前他曾拿著作品到某一展覽館,但卻遭人以「我們這裡是博士班,不是幼稚園」之語消遣。
沒想到隔不多時,先前未表明身份的學者竟告知廖天照,故總統經國先生極為欣賞其作品,因此將計畫由教育部、歷史博物館安排做全省巡迴展出。自此廖天照十餘年的努力與成果開始受到了外界注目,迄今已受邀舉辦過五、六十餘場的各展,並應邀於美、法、澳洲及東南亞各國巡迴展出,更榮獲「石雕茶壺創始人」之名,列名於中央圖書館的永久紀錄。
廖天照認為「創作就是要無中生有」,堅持每件作品皆要是獨一無二之作,因此三十多年來,他僅完成了一千一百一十多個壺。他為不同石材的質地、密度做了一番研究,依照石頭的特性、紋路,刻畫出自然的本色。「單一色系及恰到好處的紋路是首選。不過,大自然是我們的老師,所以我多半傾向順應著石頭本身特色加以雕琢。」廖天照說。
除了各式的石壺創作外,近十年來,廖天照靈光乍現將創意表現於大型石雕與銅塑上,其作品廣含佛像、人物、動物及抽象類型,並創作出石鐘、石椅、石燈柱、石鞋等趣味玩意。去年,他還應土城市公所之委託,創作桐花公園的公共藝術,以其「人間系列」為主題雕刻出〈人間百態〉,其中的近百頭像除了喜、怒、哀、樂等各種表情形貌外,甚至有些臉孔狀似印地安人或南美復活島民。
不為作品命名,亦不多加闡釋創作理念,也是廖天照的特點之一。他認為每一個作品都有它很深遠廣闊的意涵,很難用一個名字表達所有的意涵,因此皆僅以「萬象系列」、「提樑系列」、「擎天系列」等系列名作為作品標示。
此外,廖天照也從不參觀他人作品。他認為,看了他人的作品可能無形中被影響,如此一來就無法創作出獨特性。「生活中充滿創作靈感,生活就是創作,就是藝術。」對廖天照來說,石雕就是他將自我的獨特性投注於生活藝術的方式之一。
資料來源:臺灣工藝季刊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