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全台 » 臺灣工藝之家查詢 » 臺灣工藝之家明細
鄭梅玉草編工作室
藝術家
鄭梅玉
照片名稱
https://mocfile.moc.gov.tw/information/large/3f5308c3-147d-4ade-ba2e-d8e0a2b870ac.jpg
內容
看到鄭梅玉的手指穿梭於藺草間,不一會兒,一個人、一隻鹿的造型即出現。已年過半百,但她綁著兩條辮子,燦爛、爽朗的笑容,讓人不禁想起那部名叫《編織的女孩》的電影,劇中女主角編織的是愛情夢,鄭梅玉則是以興趣和熱情編織藝術。
 
國中時,鄭梅玉看表姊打毛線,兩根棒子在毛線間穿來勾去,不多時就完成一條圍巾或一頂帽子,她覺得這玩意兒太有趣了,自己也學著做;高中時即可編織出毛衣與圍裙,讓她立下念家政系之願。不過,事與願違,大學聯考差0.5分,她與家政系擦身而過,進了彰化師範學院(彰化教育大學前身)生物系。
 
當不成家政老師,鄭梅玉在課餘時間,不是勾織毛線床罩,就是學編紫藤籃子,還去學陶藝。1991年,她利用閒餘時間到臺東文化中心當義工,碰上林黃嬌教授開設藺草編織課,她就成為第一批學生。「唉呦!當時老師都會說:『人家阿菊編得那麼好,妳的有粗有細沒平均啦!』我剛開始被老師很嫌哦!」鄭梅玉笑著回憶學藝之初。
 
臺語有句俗諺:「大隻雞慢啼」,鄭梅玉雖然起步不亮眼,但憑藉一步一腳印的精神,虛心求教,最後成了林黃嬌的得意門生。熟悉藺草的特性與編織訣竅後,她發現隨意壓、折之間,從平線到圓,一個圓可以千變萬化,每個轉折都產生令人意外的形貌,就這麼紮實承接藺草立體創作的工藝絕活。
 
在尚未學藺草編織前,鄭梅玉只知道有臺東美展,1998年看到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傳統工藝獎徵件,第一名有六十萬元,佳作十萬元,她遂將作品〈胼手胝足〉送件,初試啼聲即獲佳作。受此鼓勵之後,她更遠從臺東到大甲鎮向國寶草編藝師柯莊屘學技,也造訪鹿港黃志農老師學「柴絲草」編織,將此媒材作為頭髮、雞毛,融入藺草編創作,增添作品的活潑性。對鄭梅玉而言,參賽是鼓勵也是求進步的方式,因此往後她幾乎「無獎不投」,先後奪下傳統工藝獎、全省美、全國美展、南瀛美展、大墩美展、國家工藝獎之肯定,並多次獲邀國際性展出。
 
不同於林黃嬌授藝要「心領神會」,鄭梅玉則因具教師背景,創出藺編口訣,做有系統的教法,學習者可以快速抓到訣竅。為了將藺草技藝傳承,她響應政府實行的「一監所一特色」政策,「入監」開辦藺草編織技藝訓練班,因為個性開朗,還獲得「大姊頭」的封號。「其實這些受刑人的生活經驗很豐富,有人扮過『邯鄲爺』、有人有捕魚經驗,反而給我很多珍貴的創作靈感」,鄭梅玉說。
 
在她首度獲獎的〈胼手胝足〉中,一群頭戴斗笠的農夫各司其職,挑擔的、拿鋤頭的、拿簍子裝稻穗的,形成一幅早期的農村景象。〈歸家〉則描繪鵝農頭戴斗笠,身穿蓑衣,褲管捲至膝蓋,腳手持細竹,在漂流木作成的竹筏上載著?鵝,鵝隻或梳理羽毛,或低頭啄食,或引頸鳴叫,栩栩如生之外,亦顯現在風雨中趕路的養鵝人家的辛勞。
 
藉姜太公之喻創作的〈願者上鉤〉,兩個釣者各自在腳前放著魚簍,一個已收竿顯得氣定神閒,另一個則因魚的掙扎,整個人身體用力地後仰,畫面亦呈一鬆一緊的對比。「第一次要做蘭嶼達悟族的船,還真不知怎麼下手,後來想起織毛衣的方式,那艘船一個星期才做出來。」〈蘭嶼新船下水:驅邪祈福〉、〈蘭嶼新船下水:舉舟乞靈〉及〈薪傳〉等作品皆以達悟族新船下水儀式傳統為主題。通常達悟族在完成一艘新船後,必須舉行拋船及趨邪祈福儀式,並下海試航,此時族裡每個男丁皆須齊力傾起船。此三作中每個人物都穿著傳統丁字褲,身呈動態,船及人物姿體動作莫不栩栩如生,作工細緻不言而喻。
 
歷史典故也是鄭梅玉創作的題材。〈聞雞起舞〉即取材於《晉書》裡的〈祖逖傳〉,不過這裡的主角不是祖逖,而是公雞。鄭梅玉將立體、圈狀細緻的藺草分布於雞冠、身上彩毛和尾巴上,以「柴絲草」加諸頸部與腹部顯示細毛,公雞粗壯、結實的雙腳,一副雄赳赳氣昂昂的姿態,遠蓋過一旁比武過招的人,作品似恰描寫了「大隻雞慢啼」的不輸人姿態。而從林黃嬌拙樸、趣味的功夫裡,鄭梅玉予以衍生出的人文風格,亦可見藺草編織藝術的薪火傳續。(36期)
營業時間
預約制
電話
089-225347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houseinfo_200_86.html  
地址
台東市志航路一段146巷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