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全台 » 臺灣工藝之家查詢 » 臺灣工藝之家明細
藝術家
林忠石(已故)
照片名稱
https://mocfile.moc.gov.tw/information/large/8be6d625-7efc-40f5-bb8e-6cb240e7cbaa.jpg
內容
步入隱身於花蓮市區僻靜巷內的林忠石工作室,隨即可以見到在綠意盎然的庭院中,赫然豎立著一座與人同高的大型石雕。令人驚奇的是,為何石雕的正面為耳型,而背面是鑰匙孔呢?林忠石解釋,這件作品的意涵是「洗耳恭聽」。「現代人心頭時常糾結在一起,欠缺一把心靈的鑰匙,就像人的耳朵也欠缺一把鎖匙,因此要將後面的鑰匙孔打開,才能將話聽得進去啊!」話匣子一開,他開始如數家珍地訴說著這一路以來努力的過程。

「我的作品都比較生活化,也喜歡用我自己的故事、我自己生活的體驗,把它作出來,就像在寫自己的日記一樣⋯⋯」這麼說時,他拿出一張斷了弦琴的手繪稿,解釋這是為自己曾離過婚所畫下來的,甚至與老婆吵架時,也畫出了〈女人萬歲〉這張圖稿。林忠石表示:「我一有構想就會先畫起來或捏塑起來」,這早已經是他多年來所養成的好習慣。接著他又從木櫃裡取出一尊以陶土捏塑的小觀音像,簡約而流利的線條,以及行走間轉身的形態,意味著尋找苦難的聲音,即聞聲救苦──〈文殊菩薩〉是這一階段尚在琢磨的菩薩系列作品之一。

林忠石憑藉著磨練多年的純熟技法,突破傳統石雕的刻板印象,大膽地以流利線條、簡約形象的造形,融合動靜相映的意境,創造出新作〈現代觀音石雕〉,藉以體現放下、輕安自在、色即是空與空相的意境。而誠如近兩年的新作──如跳現代舞一樣的〈自在觀音58〉,姿態柔軟優美的〈寶瓶觀音59〉,隱含破蛹而出意涵的〈化蝶觀音55〉等作品所示,他的觀音像不似傳統中的雕像穩重肅穆,而展現出抽象流線的人體造形。他解釋道,「傳統的佛像多半形體壯碩,而我看過有成就的修行者,他的肢體其實都很柔軟,所以我給他創造新的形象。」

1995年,林忠石至門諾醫院為腦瘤開刀,出院後次日,中台禪寺惟覺老和尚登門探訪,邀請其入寺協助整理古佛像。這個特殊的因緣,於是開啟了他為時兩年晨昏不定地穿越中橫,自花蓮開車到埔里進行修復整理觀音佛像的工作。他自述在修補佛像的過程中內心非常平靜,且充滿著法喜。目前觀音系列已刻了五十九款,佛像系列十款,逐步朝著預定的一百零八款佛像邁進。他笑說:「雕刻百款觀音,沒有時限,也沒有壓力,因為佛教允許你這輩子沒作完,下輩子可以再作。」

在將近四十年的石雕創作生涯中,林忠石從早期臨摹前人作品到自行創作,一路走來有跡可循。二十年前,他位於花蓮市尚志路的「阿石的家」,曾有四年時間是多位北部學院藝術家駐地創作的地方;在這段期間,他經由藝術家的創作接觸到西方美學,也所幸有這麼一個機會,讓花蓮工藝品在大陸、越南品質不差又便宜的攻勢下,能有一條創作的活路持續下去。與此同時,面臨創業虧損負債、失婚及重病的林忠石,其心境亦完全反映在作品〈天問〉中——瘦高人體,仰天或低望無語,孤獨無助,抑鬱難伸,呈現「孤寂」況味,藉以抒發自身際遇。

身心雖受煎熬,但在因緣際會下,他得到藝術家曹牙的鼓勵與肯定,加上剛回臺灣的奧地利留學裝置藝術創作家顏銘宏建議,觸動花蓮一群藝文朋友,集力推辦了第一屆「花蓮國際石雕藝術營」,這一個民間主辦的國際性活動,成果斐然。藉由與藝術創作者的群聚切磋和舉辦劃時代意義的國際石雕比賽,讓他逐漸走出了生命的低潮。

國中畢業後即到石雕工廠當學徒,林忠石有感於雕刻大師朱銘太極系列作品的震撼力,引發轉型的念頭,思考必須加入東方的元素創作,「從工藝品轉換到創作,是讓我能持續下去最真實的原因,因為你會有成就感,而不是一直在copy,只為了賺錢,尤其是當原創到一項好作品的產生,會高興好幾天呢!」現在除了持續創作外,觀音、佛像及手印等石雕仍是他的工作重心。自〈觀音35〉開始,他更注入了自己對佛經所理解的觀想,並在雕刻佛像的過程中觀照到自己內在心境與體悟佛法、佛心清明之湛然清靜。林忠石語氣堅定地說:「創作最重要的是生命力,現在要開始放掉以前的東西,找尋純真,以真、善、美中的『真』為首。」他的創作就在這樣的清明之路上,愈走愈順遂。

資料來源:臺灣工藝季刊第45期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houseinfo_200_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