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全台 » 臺灣工藝之家查詢 » 臺灣工藝之家明細
水天需陶瓷創意設計工坊
藝術家
陳兆博
照片名稱
https://mocfile.moc.gov.tw/information/large/8830df0a-c168-4c13-afa9-6ba666e0d9b3.jpg
內容
循著「雨過天青」不染塵的清雅,陳兆博放棄繼承家業,轉而當起陶藝學徒,延續宋朝青瓷的靜逸、含蓄之美,讓她既登大雅之堂,亦可入尋常百姓家。
 
陳兆博家傳廚藝一把罩,到父親那一代,開始在宜蘭開設餐廳,從此美味遠近馳名,饕客絡繹不絕。「我家從阿祖時代就開始辦桌,我父親雖不識字,但也無師自通,會在辦桌的擺盤上用水果、蔬菜雕出各種動物、花或奇怪的造型做裝飾。」陳兆博承傳家族的藝術因子,只是他鍾情的不是做菜,而是玩泥土。
 
小時候就會拆家具作工藝品的陳兆博,國中時老師就發現其美術天賦,特別叮嚀他畢業後報考復興美工科,無奈後來卻遭家人以無法圖溫飽反對,他只好改念高工電機科。「他念了三年電機科,到現在也只會換電燈泡!」陳兆博的太太笑著說。
 
當了一天的水電工,在自家餐廳端了數日的餐盤,陳兆博都覺得索然無味,轉了三年,最終仍是回到起點──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一次到朋友開設的陶瓷工廠的機遇,開啟了他和陶藝之間的因緣。「我一方面學陶藝,一方面在宜蘭跟許維忠老師學佛像雕塑。」這段時間,陳兆博完全以學功夫的心態投入其中,隨後他向陶藝耆老林葆家之徒吳毓堂習釉藥,奠下陶藝的完備基礎。為了掌握與陶胚的熟稔度,陳兆博每天拉坯,直到自己的手完全與坯體融合為止。一開始,他燒製拙樸的生活陶,後來看到葉敏祥作的青瓷,深受其簡潔、雅逸、含蓄之美所魅誘,從而走入青瓷世界。
 
遙想當年,宋徽宗的一個夢,創造出汝窯「雨過天青」的溫潤典雅釉色。為了燒出綠與藍交融的青瓷,陳兆博走訪日本找陶土,「從編號20到99都是青瓷的陶土,但是因為青瓷是稀有且昂貴的原料,不是有錢就能買到,日本人賣青瓷陶土是看人賣,程度夠才給好陶土哪!程度不夠他們覺得是浪費,不賣的。」陳兆博表示,太白的土燒出來太亮、太冷、不柔,沒有青瓷的溫潤美感,因此他花了不少時間研究陶土的燒製技術,最後才調配出現在使用的陶土。
 
2009年初,陳兆博在礁溪成立了「水天需陶瓷創意設計工坊」,房子以與大自然互動的方式建構,一整大片的玻璃與戶外呈一體連結,他在這裡創作、教學,綠草如茵的庭院裡擺放著桌椅,許多人慕名來這裡買陶、喝茶。
 
青瓷茶杯最能與金黃的茶湯相映,使喝茶成為一種視覺與味覺的共享。陳兆博以簡潔表現青瓷茶組,他認為青瓷的顏色就是一種美,因此在造型上應簡單俐落,才不會造成衝突。每個他所製作的青瓷外觀上看似雷同,但在細微處其實各有不同。
 
除了青瓷生活陶外,陳兆博於第一次個展時也創作了五層高的青瓷塔,還燒製一把如玉石般清透的椅子。「要入窯時得算準比例,否則失敗率極高,剛開始燒壞很多啊!」他大笑說著。由於多數人還是喜歡色澤華麗的作品,青瓷的雅逸所吸引來的,多半是藝文人士的顧客。為了讓陶藝走入生活,陳兆博也曾將青瓷轉換為裝置藝術,以1650片青瓷為宜蘭的度小月餐廳進行牆面壁飾;宜蘭的高檔創意料理餐廳──麟(Link)也以其瓷器為餐具和整體的裝飾物件。這個具體的視覺成效也讓許多人起而效尤,讓青瓷的使用從飲食器皿擴及到了建築領域。
 
曾經學過佛像雕刻的陳兆博,曾運用雕刻的技法塑燒佛像,其中阿彌陀佛的作品因為獲得法鼓山的青睞,為他得來了阿彌陀佛陶像的訂單。他為法鼓山製作的這尊陶像有施無畏印、禪定印、雙手合十印數款,神韻莊重卻又顯得極為可愛,由於這尊「小佛像」大受歡迎,推出後不久即成為與青瓷齊名的作品。
 
近來陳兆博又進一步結合社區的編織媽媽,將有溫度的手感編織,做成蒲團與「寶貝袋」。盤腿的小菩薩端坐蒲團上或露出頭部,模樣煞是可愛,看到的人莫不大喊「卡哇伊」。陳兆博表示,這個作品的可愛,其實是反映了每個父母都將小孩當成心中小菩薩的心情,而手織蒲團及袋子則如同母親的一針一線,用慈愛溫暖的心,懷抱著每一個來到世間的小寶貝。話說回來,陳兆博對陶藝的愛,反映在燒製過程的細心上,又何嘗不能作如是解呢?(36期)
營業時間
周二至周日09:30~18:00
電話
039–873905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houseinfo_200_78.html  
地址
宜蘭縣礁溪鄉白雲村白石腳路1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