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全台 » 臺灣工藝之家查詢 » 臺灣工藝之家明細
舟大工洪全瑞工作室
藝術家
洪全瑞
照片名稱
https://mocfile.moc.gov.tw/information/large/0bb92d32-31c5-4793-9976-ecc543671835.jpg
內容
或許是生長在東港海邊對船之情感深植於心,或許是學造船過程的潛移默化,洪全瑞從藝術出發,打造出明朝鄭和下西洋的巨船、古羅馬戰船及曾橫行英格蘭海岸進行多次掠劫的維京海盜船,還原古世紀的文化歷史。
 
「你兩個阿兄都作廟裡的木工,你去學作船好了」,也是從事木工的父親對才小學剛畢業的洪全瑞說。以前的小孩很聽話,父母的安排不敢違抗,洪全瑞就此踏上作船之路。因為家傳關係,他學藝甚快,三年即出師,二十歲就獨當一面包工程。
 
基隆、高雄是台灣兩大港,造船業盛,東港則是後起之秀,但雖然較晚開發仍成為造船聖地。洪全瑞返回家鄉東港以製船為事業,直至1981年,塑膠製的遊艇、汕舨等取代手工木製,他遂轉行從事廟宇工作,將製船的創意移植廟宇,首創波浪式神龕,在廟宇鑿井以《水滸傳》人物表現力與美,突破傳統。
 
1994年,洪全瑞接下父親在鎮海宮的工作,苦思以何種活動吸引將舉辦的文化祭的觀光客。他靈機一動,想起自己在餘暇製作的羅馬戰船,「我當初作是興趣,沒有壓力,有空才做,後來因為有活動要辦,變得有使命感,很專注」,就在使命感的催促下,他完成了一艘艘精美絕倫的手工木製船。
洪全瑞的船並非僅憑想像或圖片製作。喜歡旅遊的他幾乎遊遍歐洲,也到北歐五國等航運發達之國參觀當地的船博物館,取回相關資料研究,再以實體的等比例打造符合航行標準與結構的古帆船模型。就這樣,他成了台灣船藝術達人。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航海史上的壯舉,他遠較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早了87年,比麥哲倫到菲律賓更早了116年,堪稱世界遠航的先驅。據傳明朝時鄭和下西洋船隊共有63艘,最大的船高151.18公尺、寬61.6公尺,可容納千人,9桅12張帆,錨有數千斤重,需動用兩百餘人方能啟航,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
 
提到他的〈鄭和寶船〉,洪全瑞表示,「9桅12張帆不能隨便作,不然內行人一眼就看透,不能漏氣啊!」為了不讓自己的專業落人口舌,他自行畫設計稿,構思如何將9桅12張帆安置出結構邏輯與美感,最後完成了高約七尺的〈鄭和寶船〉。洪全瑞將結實的櫸木刨出薄如布的帆,帆船線交錯在船桅,簡約的構造卻顯示出不凡的氣勢。「當時只有中國的帆船可以逆風行駛!」黃全瑞以台語說出中國人的文明創舉。
 
另一艘華麗的〈龍舟畫舫〉,靈感則來自隋陽帝下江南。根據史籍記載,從東都到江都的運河剛剛竣工,奢華無度的隋陽帝即帶著二十萬人馬下江南。因為遊河者為一國之君,因此洪全瑞以中國帝王之圖騰──龍為船之造型,第一層為划舟手室,兩邊各14槳,第二層為皇帝的娛樂廳,舞樂似乎從中流洩而出,第三層觀景台,作品之豪華將隋陽帝豪奢展現無遺。他表示,在建這艘船之前必須先將人的空間比例算出,再一木一木進行拼裝,如同疊磚蓋瓦;此外他堅持以刨光而非磨光處理,以顯示真材實料與功夫。
 
洪全瑞不僅作東方的船,對西方的船也一樣在行。北歐維京海盜不但在北海、波羅的海劫掠橫行,更曾在英格蘭海岸進行多次掠劫,剽悍之行,令人聞風喪膽。洪全瑞從史料與旅遊北歐時蒐集維京海盜船,作成〈維京戰船〉一作,形體據筆者觀察,為挪威維京船博物館裡展示的哥斯塔號(Gokstad)與奧斯堡號維京船(Oseberg ship)之綜合,造型略似達悟族之彩繪舟。挪威博物館中展示之維京船分別為15與16槳孔,該船以人力划動,每小時可達12海哩。洪全瑞作品則將比例略縮成14槳孔,如蛇的船端兩邊高聳,船側身以雕刻裝飾,據說兩端造型一樣是方便掠奪財物後逃逸,在迴旋的一端會掛以獸頭。
 
維肖。船身宛如一條魚,12槳孔,船身兩側各羅立著圓形盾牌,船上尚置觀敵樓,接近船頭處的船身雕刻上太陽神等圖騰,船頭還裝備有帶鉤的跳橋,作用是當逼近敵船時,放下跳橋勾住敵船,戰士由跳橋登上敵船作戰。以櫸木刨出巨大的帆,揚開的帆彰顯古世紀戰船的威武。洪全瑞身為作船達人的功力,也在這些取擷東西方文化的木造船隻中表露無遺。(38期)
營業時間
請先預約
電話
08-8324667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houseinfo_200_77.html  
地址
屏東縣東港鎮朝安里新生三路1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