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全台 » 臺灣工藝之家查詢 » 臺灣工藝之家明細
藝術家
張文議(已故)
照片名稱
https://mocfile.moc.gov.tw/information/large/8608b4e8-dad7-4d01-8550-f9c7e5191c0f.jpg
內容
家住南投竹山的張文議,因為取材方便,自幼即常拿著小刀在竹子上刻畫,「你那麼愛刻,乾脆去給姑丈當徒弟學木雕,有藝在身不怕沒飯吃。」母親每每看他在刻畫竹子時總這麼說,果真,國小一畢業就送他到苑裡姑父處學雕刻。
  
60、70年代是臺灣木雕外銷日本的極盛時期,當時工廠輸出日本的觀世音菩薩市占率超過三成,日本人講究精細作工,也奠下張文議的細工夫。1978年臺日斷交,收藏臺灣工藝品的熱潮隨之降溫,張文議遂逐步專攻佛、道神像。兩岸開放後,大陸的工資和木材皆便宜,其低價策略衝擊了臺灣的雕刻市場,許多木雕師見市場凋零,紛紛轉行,剩下少數執著於木雕工藝者,張文議即是其中之一。木雕市場的危機反而促使他朝創作之路邁進。
  
個頭不高的張文議,曾以紅檜刻過重達一千公斤的觀世音菩薩和地母娘娘。問他何以辦到?不擅言詞的他說:「我用『天車』拿著電鋸、鑿刀慢慢先雕出型,兒子再幫忙一些細節…。」紅檜木質堅硬纖維細柔有彈性,持久耐朽,且因內含油質,具有良好的防潮、防腐之特點,在雕刻或建築、裝潢上被視為上等材料。但檜木已被列於保護樹種,如何取得呢?張文議面露得意之色說:「我雕刻喜歡用臺灣的紅檜或牛樟,二十幾年前,我花了上千萬元買木材,現在木材貴,這個投資遠比我買房子划算。」不僅買下檜木,當時張文議也獨具慧眼地買下了大批樹瘤,成為現今創作的瑰寶,他直呼樹瘤的美如同未被琢磨的璞玉,不起眼的外表經過巧心雕琢後,瞬間即成為與眾不同的藝術極品。
  
檜木歷久不失的芬多精,是許多藏家把玩、聞香的收藏珍品,加之樹瘤經拋光會呈現「釘花」、「鳳尾花」、「捲絲」、「螺旋」等令人嘆為觀止的美麗且神祕的紋路,即使是一般外行人,也會因其絢麗而驚呼造物之神奇,故形成市場供不應求之況。在〈黑松寶瓶──雪松寶瓶〉中,張文議依型取材雕刻,刻意保留部分的樹瘤外皮,兩只寶瓶同屬檜木樹瘤中的釘花紋系列,但是右邊之瓶身花紋更為細緻綿密,彷如一幅畫。〈檜木寶瓶──木紋之舞〉則在經過拋光處理後呈現曼妙、流動的紋理,使一幅飄渺的山水氤氳充塞眼前;而欣賞之餘,打開瓶蓋,其中散發出可以消除疲勞,緩解情緒壓力的芬多精,可謂一舉兩得!
  
據說水月觀音是唐代知名畫家周昉依《華嚴經》〈入法界品〉中描述觀世音菩薩在南海普陀山說法揚道所描繪出。歷代所作水月觀音通常坐在岩石或蓮花座上,觀看水中之月,以水中之月來比喻佛法色空的意蘊。張文議所作之〈水月觀音〉頭戴寶冠,身穿華麗衣裳,佩珠寶瓔珞,手作蓮花指、腳踏蓮花,悠然自在而坐,法相莊嚴中帶著柔美。無論寶冠、珠寶、瓔珞、衣飾還是姿態,莫不精緻細膩如實體,圓潤的體態傳襲自唐代的美感,堪稱上乘之作。同樣源出《華嚴經》的〈盧遮那佛〉則係仿大阪東大願寺神像,以牛樟刻就而成。端坐在蓮花座上的佛像,右手半舉,掌心朝外,在佛教稱之為「施無畏印」,象徵布施給眾生,其左手垂於膝前,掌心向上,稱為「願印」,意喻施與善信願望能成,佛陀以手勢表達對眾生的慈悲,該作品法像莊嚴,慈悲的神韻令人望之心生安定、平安感。張文議數十年的佛像雕刻功力,在這兩件作品中表露無遺。
  
除了佛經典故之外,民俗故事也為張文議的常用題材。如他的〈李鐵拐〉即借用了民間耳熟能詳的「八仙過海」中〈李鐵拐〉的神態。一手持壺就口,一手緊握柺杖,項上的佛珠,背上的扇子,葫蘆的水滔滔不絕湧出,化作滾滾江水流向大海,張文議鉅細靡遺刻畫李鐵拐,交代出他因一腳瘸故而不著鞋,但卻不損其「看破」肉身之缺陷,一派輕鬆、神色自若地將雙腳不拘交叉,席地而坐,大口飲茶的模樣。以檜木雕就的〈武聖關公〉則沿襲被歷代帝王奉為「義炳乾坤」、「萬世人極」,神格化了的關聖帝君,頭戴王冠,身穿龍袍,腳踩虎貔,橫眉鳳眼,長髯及胸,雙手握拳,神韻威凜,十足彰顯武聖之神勇威武、浩氣凜然之性格。
  
今年已經61歲的張文議,視雕刻為終身志業,蹲下去雕刻總是一刻數鐘頭,一天工作達十餘小時,問他為什麼這麼打拼?他會笑著對你說:「能夠做自己有興趣的工作,怎麼會感到累呢?那是一種幸福!」

資料來源:臺灣工藝季刊第33期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houseinfo_200_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