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歷經悠久歷史的廟宇,不禁令人聯想到鹿港天后宮,它建造於康熙年間,香火鼎盛。走在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的埔頭街上,只見來往朝聖的遊客好不熱鬧。但仔細一聽,會發現在巷弄中傳來陣陣雕刻刀與木頭的對話,呈現一股專屬鹿港工藝故鄉的氛圍。循聲而去,正是「松林居」主人李秉圭埋首創作的時刻。
談起李秉圭,不得不提起彰化鹿港地區執牛耳之尊、榮獲教育部首屆「國家薪傳獎」民族藝師頭銜的木雕大師——李松林,他正是李秉圭的父親,同時也是李秉圭的啟蒙老師。漫長歲月以來,廟宇因為陳舊、毀壞,自然時有修復,每一次都會有很多藝師前來鼎力相助。其中一位令人印象深刻、堪稱一代匠師的李松林,當年以18歲之齡,擔綱主持天后宮之修復裝飾,在木雕工藝史上可謂盛事一樁,在李松林這一代,李家的木雕技藝,更是達到最高峰,並獲得第一屆民族藝術師的肯定。身為第五代傳人的李秉圭,並未辱沒李家的金字招牌,年紀輕輕就在木雕界打開知名度。
李秉圭圓熟的木雕人格養成過程,除了家學淵源外,自身對於中國文史、書畫藝術的涉獵深遠廣博,執著投入,是其最重要潛能所在,細微的文化洗禮中,不僅僅是國學書畫精湛,即使轉至於木雕創作上,更可看出其作品視野廣闊,以深思熟慮的角度,詮釋作品獨到品味,而溫潤豐盈的人物形貌,神韻精湛別緻,刻劃在作品中的一刀一斧之間呈現濃郁器度與書卷氣息。作品中特別有「靈氣」,應該是李秉圭長期對國學、書、畫鑽研所伴隨的成果。李秉圭木雕創作題材廣泛,小至個人飾品,利用刀、斧,刻劃出其所欲傳達對木雕創作的傳統思維與創新的理念。無論神佛、歷史人物,還是大自然的蟲草魚蟹,作品涵蓋廟宇建築、裝飾性家具擺設、實用性的桌椅,匾額、屏風等,當中又以神像雕刻最為豐富。
李秉圭擅長佛像雕刻,歷史人物的雕刻更是難不倒他。像是鍾馗頭像選用樟木,以圓雕技法成形,為局部特寫之作品,粗眉虯髯占據大半個臉部,摹寫鍾馗的「醜」與「威」的特徵,雕刻技巧刻意表現粗獷。對於拿捏觀音神韻的功力,更是得心應手、收放自如,堪稱雕刻觀音的一把好手。他所雕刻出來的觀音流露出無可限量的慈悲、安定人心的氣質,這一點更是難能可貴。
李秉圭的個人經驗是:「興趣是可以培養出來的,早期父母給我們學功夫,來保障我們以後的生活,以前的觀念是這樣的。然後學著學著,培養出對功夫的興趣來。」
自幼跟隨父親學習木作雕刻,從平面構圖到立體刻劃,經歷無數次的構圖、定圖,粗胚、修光等工序,作品匠心獨到,不僅保留傳統雕刻的精髓,亦增添不少現代技藝的理念。李秉圭目前從事的木雕創作工作,是接受客戶訂作,其中以收藏家為多,通常都是客戶指定要那一種神像,然後尊重專業讓他自由創作從蒐集資料、畫出平面設計,到完成立體雕刻。「如果雕刻作品十分順手,且靈感湧現時,與作品達到一個默契共識,成為一體,是創作時最開心的時刻。」李秉圭說。
當然,從事各種工藝創作的師傅們總是有文化傳承的階段,他感嘆地表示,現在年輕人都不學這些傳統技藝了,這行業要有很多人參與才會熱絡,大家共同激盪出不同的東西才能有新的面貌呈現。他的技藝是從先賢處學來,有義務傳遞給後進。
李秉圭同時寫得一手好書法,以楷書、草書、行書寫佛經、偈語或佛號,力求融入雕刻、書法於一體,他的墨寶也深受愛好者典藏。這項技能,不只展現李秉圭多才多藝的一面,也將臺灣的雕刻藝術,帶入另一個境界。平時除了醉心於創作木雕,李秉圭總是以大量閱讀及欣賞各種藝術作品來精進自己,生命的光華就在他一舉一動中真實呈現。
(文/林柏宏.圖/李秉圭提供)
資料來源:臺灣工藝季刊第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