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藝術天分的蔡龍雄,文化美術系畢業後進入中央製片廠從事電影搭景工作,年逾半百返回故鄉二水,盡人子之孝,卻因此與螺溪石譜出「藝術的第二春」。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流經二水鄉的濁水溪孕育了台灣的硯石文化。現年六十五歲的蔡龍雄出生在二水鄉,父母親從事硯台的製作。具有藝術天分的他,雖然家境不佳,卻堅持內在的心聲努力向上,考上文化大學美術系西畫組。畢業後,為了顧及現實生活,蔡龍雄放棄持畫筆當藝術家的夢想,轉而考入中央製片廠,從事電影拍片外景的搭設與廠務等工作。「當時流行拍古裝片,很多服飾、道具都有歷史的考證,我在影城吸收了很多的藝術養分……。」蔡龍雄說。
十年前,父親生病,蔡龍雄為盡人子之孝,返回故鄉照顧老人家,他依計畫在員林開一間畫廊並就近照顧父親,未料事與願違,在兩者無法得兼之下,他捨棄了畫廊的營業,但卻也因禍得福,接觸到了螺溪石之美,從此進入溫婉與渾厚兼具的石雕世界。
早期的螺溪石多半以實用為主,觀賞用也多以具象的動物為主,蔡龍雄在接觸之初即思考:該如何從外觀、質地讓螺溪石跳脫傳統,更具藝術觀賞價值呢?思索之後,蔡龍雄決定慎選上品螺溪石,並以「立體雕刻」為創作方法主軸,進行螺溪石的視覺「維新運動」。
藝術系科班出身的蔡龍雄,具有深厚的素描底子,每次創作前都會先畫素描。1996年,蔡龍雄首度參加雕刻賽事,即榮獲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硯雕銀牌獎,並獲臺灣省美展入選。1999年與2000年,他的作品更兩度獲日本手工藝競賽金牌獎。
〈雨後春筍〉係以濁水溪上游的頂級螺溪石材製作而成,蔡龍雄運用巧思,順從原石的造型與紋理,雕琢出盤生的筍子,細膩地呈現出竹子上面黑褐色的絨毛與竹節肌理,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該件作品於1998年參與日本第23回日本手工藝美術競賽,榮獲東京都知事賞首獎。
傳說中,「龍生九子」,但其九子不皆似龍,狀似獅子的「狻猊」即是其中之一。由於氣宇軒昂,狻猊的雕塑常見於昔日的宮殿、廟宇或是畫稿、建築、家具、衣料等器物上。蔡龍雄在〈盼 狻猊〉中以傳說中的祥獸為題材,使用沈浸於急流沙中的黑雕石,巧妙雕琢出「聖獸」仰天之威武氣勢,渾厚的刀工中見細膩,灰沉的顏色間泛古意。此件作品也為蔡龍雄於1999年第24回日本手工藝美術競賽中,獲得新人部金牌獎暨文化中心磺溪美展免審資格兩項榮譽。
〈瓜瓞綿延〉具有多子多孫之意,是中國繪畫與工藝中常見的題材。蔡龍雄取上品螺溪石中稀有罕見的「卯石」為素材,並根據自己對自然生態之細微觀察,「夏天的絲瓜葉子較寬,秋天葉子小且捲……」,運用內斂的雕琢功夫,將錯綜盤繞的瓜藤節勁亂中取靜,復以熟練的巧雕技法點綴出受風霜的葉脈與瓜藤的轉折,傳達出中國人香火傳遞,生生不息的力量!
臺灣有句諺語:一五(五仔魚)二鮸(鮸魚)三土魠(土魠魚)四迦魶,用來稱頌魚肉之鮮美。〈家納鴻運〉是採用花蓮特有的「介石」(如稱總統石)運用迅刀快雕法而成。蔡龍雄表示,該石硬度高,如果技藝不佳很容易崩裂。該作品之魚腹呈鮮明之赭紅,魚背則是深褐石斑,魚尾內捲,呈奮力向前游之姿。
〈節節高昇〉係就雅石外觀巧雕成竹節狀。這顆石頭是蔡龍雄在濁水溪上游尋訪而獲,綠色的原石滲著入沁的咖啡色,作者承用大自然的顏色,巧創出硯池與竹節,末端處再巧雕出一隻蝸牛,藉此隱喻具竹子之高風亮節,此外亦具有力爭上游、節節高升之意。〈孵待明珠〉的原石也是一顆可遇不可求的上品螺溪石,深咖啡的原石中泛帶綠意,蔡龍雄順從原石之外觀刻成一隻孵蛋母鴨,其安逸祥和地清理羽毛,喜悅迎接下一代的模樣,彰顯出母職之偉大。〈飄香清溢〉則採用上有深綠斑點的花東玉石為質材,先依原石形狀抓取瓢瓜整體造型,再以層層深描落實細處紋理,輔以斑點的深淺變化,使作品呈現自然生趣。
從家中的硯石業學、大學的西畫教育,到日後數十年的電影片廠經歷,蔡龍雄返回故鄉後的石雕作品所呈現出的淳厚溫潤與隨石形、就石勢的雕刻手法,可說是人生經歷與美學迴折兩者的涵蘊表現。(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