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全台 » 臺灣工藝之家查詢 » 臺灣工藝之家明細
春仔花有限公司
藝術家
陳惠美
照片名稱
https://mocfile.moc.gov.tw/information/large/c399ab46-3877-4e9a-a59f-03a75950c085.jpg
內容
陳惠美—纏花工藝大師,從事皮革工藝創作及教學二十餘年,多年前在一次偶然的機緣下認識了謝陳愛玉阿嬤,發覺纏花工藝居然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她形容「好的技藝沒有發揚,優秀的師傅就會後繼無人」。這點讓她覺得相當可惜,從這個出發點開始,她便一頭鑽進了「纏花」領域。 
 
「纏花」又稱為「春仔花」,是一項歷史相當悠久的臺灣民間特殊手工藝。它是一種使用絲線纏繞而成的工藝,結合了剪紙、編織和刺繡的技術,陳惠美說:「只要是從纏花基本型—半唇型開始的工藝創作,就可以稱為纏花工藝。」過往常見的成品多為3公分大小的紅花,其創作工序包含了剪紙、捻盤線絲與組合塑型等,需要極大的耐心與縝密的細心,往往一個小工藝品裡面就有12種技法與15種零件,可見其工藝的複雜程度。
 
客家稱其工藝為「纏花」,閩南則稱為「春仔花」,其實是一樣的東西。而閩南大約都是用在結婚嫁娶時或成年禮上使用,可做為髮簪或者飾品,客家則以供花最為常見。陳惠美表示:「閩南的纏花技法比較多,但是色彩與尺寸則以客家較多。」陳惠美認為纏花成品精緻細膩,富滿表面光澤,能充分地呈現庶民生活美學,與平民生活中的生命禮俗相連結,於樸素中展現精巧美術工藝價值。然而卻隨著時代轉變及工業社會的來臨,纏花逐漸被海綿塑膠給取代,而失去了市場及商業價值,實在是好可惜。
 
所以她多年一直持續不斷地努力,將傳統纏花與現在文化結合,融入生活與時俱進。普通的觀念會認為纏花是傳統東西,只有在結婚、過年過節的特定時節才有使用需求,但是她卻能夠創作出不同樣貌及型態的纏花,無時無刻地配戴在身上。因此不見得是旗袍、不見得是盛裝才能搭配,纏花也能像是一件日常飾品般,自然不突兀地融入在你我的生活之中。陳惠美認為傳統文化會失傳就是因為與現代文化脫節,纏花未來則會一直存在,因為陳惠美以自身為例,已經將這項外人認定為是傳統的東西,融入你我的生活之中。
 
陳惠美對愛玉阿嬤非常尊重,對於學生也相當嚴格。飲水思源地陳惠美從事授課工作時,前面階段一定要求學員們用紅色的線進行練習。她說「因為這是最基本的東西,也是愛玉阿嬤當初的教學模式」,而且她也認為色彩會讓人的思緒亂掉,如果連基本的東西都還沒有站穩,就開始玩色彩會被色彩給迷惑,會失去了解纏線技藝的機會。站穩了根基之後,每一個人才能依照著自己的特質,要把自己風格的作品做出來,因為纏花不只是手工藝,更是生活、文化及態度。
 
現在臺灣的纏花工藝不難見於文創市集中,已算是有初步的開花與結果。甚至陳惠美已經有很多學生出去開班授課,共同推廣纏花工藝,讓纏花更廣為人知。即使身為臺灣纏花領域的源頭之一,陳惠美仍舊謙虛地認為現在的纏花有如此開花結果的成績,都要感謝當初謝陳愛玉阿嬤。她說:「如果當初沒有認識愛玉阿嬤,如果阿嬤沒有大方不藏私地將所有的工藝與技法傳授出來,臺灣的纏花技術大概就會失傳。」
 
近年陳惠美已經離開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據點,轉而專心從事創作與教學。她說:「創作是寂寞的,但是這樣寂寞是好的思緒,是一件讓人相當享受的事情。」近期的陳惠美更專注在工藝的推廣,甚至會更深度地邀請訪客,當場進行纏花的體驗創作。她說:「用自己的身體去感覺纏花這項技藝,比什麼都來的真實有意義」。陳惠美現在回憶起來,仍然相當高興自己當初對愛玉阿嬤有這樣的使命與承諾,她說:「過程當然是辛苦地,但是現在臺灣的纏花技藝也保存下來了,並且陸續開花結果一切也就值得了。」
 
(文/朱緩宜、黃淵.圖/黃淵拍攝)資料來源:臺灣工藝季刊第51期
營業時間
週五至週一09:00~17:00;週二至週四預約制
電話
03-9605544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houseinfo_200_35.html  
地址
26845宜蘭縣五結鄉自強東路128號1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