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本質,就是不斷創新、挑戰極限。」沈亨榮如此說道,此理念讓他勇於嘗試、挑戰世界瓷藝極限,奮力追求卓越而完成創舉〈天地之夢〉。
創作期間耗時五年,主要是一般雕塑或是陶瓷作品都需要藉由底座承受直立型態的重量,由於沈亨榮跳脫既定框架的創作品無底座支撐,並想要呈現出奔放自由的線條及猶如絲綢的曲線,面臨許多技術層面的考量及限制,但沈亨榮並未因此受挫,終究突破各種技術瓶頸進而實現瓷器藝術的開創性型態,賦予瓷器雕塑品煥然一新的結構與思維,也因這件「前無古人」的瓷藝創作,為沈亨榮及其1300 OnlyPorcelain團隊寫下極為重要的里程碑,超越國界及語言的隔閡,將可引領出陶瓷工藝的新紀元。
沈亨榮談及自己的心路歷程,早期在美國生活,29歲開始先後從紐約Parsons設計學院、紐約大學Hunter 學院,到紐約州立Alfred陶瓷學院,專攻藝術與產品設計。並獲得康乃狄克州Hartford藝術研究所全額獎學金,攻讀M.F.A 碩士學位。旅美期間,分別師承國際大師如:Susan Peterson, WalterHall, John Rolfing,MichaelLucero, Va l Cushing, KimDickey等。最終在陶瓷領域中找到創作的使命與樂趣,並於40歲之後基於親情返回故鄉─高雄旗津,回到臺灣期盼能夠找尋屬於自己的「根」,這個「根」是藝術創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當元素灌注在作品中,一切的創作才能夠產生意義和共鳴。因此創辦了「旗津窯」,並帶領一群學子在創作中求新求變,在建築陶與公共藝術各領域,創作無數,目前臺灣各地皆可看見「旗津窯」的足跡。
但在十多年的傳承與產業觀察中,沈亨榮察覺到陶壁公共藝術技術門檻較低,無法作為長久性的工藝傳承,當臺灣學子無法傳承工藝文化與手藝時,更無能力讓陶瓷產業往下紮根與走向國際,因此沈榮亨選擇了起源於一千多年以前的中華技藝─「瓷器藝術」作為傳承的媒介,創立了1300 Only Porcelain此瓷藝品牌,從繁複極致的風格中追求自然最「真、善、美」的創作,從最基礎的基本技藝磨練起,並一步一腳印的紮根在這塊土地上,創造出一個屬於臺灣陶瓷工藝的文化與磐石。
從創立「旗津窯」開始,便點滴累積創作能量。然而「瓷器工藝」與「瓷器藝術」究竟如何界定?沈亨榮表示「瓷器工藝」所追求的,為大量地、快速地成品導向,以生產線為核心,在主架構上盡可能刪減掉生產時過度耗時、耗力,或者需研發新技法的部分,將工藝品產出;然而後者則是致力追求「完美」的呈現,必須將腦中思想分毫不差的完整創作出,不捨棄任何一個細節,並不計任何時間與代價地完成一件創作,1300 Only Porcelain的首件突破性創作〈天地之夢〉,展現的即是他們對於「瓷器藝術」的堅持與提到其創作艱辛,沈亨榮神情充滿自信地說道,透空的拱形形體在高溫的窯爐內,從500℃、900℃到1300℃,瓷土在水份完全蒸發以後,會歷經膨脹、還原、瓷化到收縮的過程,尺寸約會較原型土模縮小約15%,而每種肌理紋路的收縮比例皆不相同,造成創作過程中作品起泡、塌陷變形或者斷裂,因此又經過兩年的反覆實驗與調整,前前後後花了五年的時間,直到1300 Only Porcelain團隊研發出「720度立體圓雕」技法,才真正落實了視覺無死角的理想。像是〈勤毅鼎天〉,三足鼎代表著穩固的根基,鼎上有天地四方,而水牛立足於上,朝著同一方向勇往直前,刻苦耐勞並且堅毅的走著每一步,有如訴說著臺灣精神;〈西方新古典 ──綺幻系列〉扶桑,花語是「熱情奔放」,一種最直接的情愫表達。維納斯女神奔放的情感,豐沛的注入了肢體、髮絲,與盛開的扶桑花相映相襯。作品題材多元之豐富,如同他待人接物的胸襟。
沈亨榮的作品以細緻、溫潤不上釉的白瓷,僅以描金點綴,呈現繁複極致的風格,不容許失毫瑕疵的態度對待每件創作,重新詮釋古典藝術作品,還原白瓷最純粹的美,希望透過作品的呈現,傳遞對這片土地的愛;透過1300團隊的雙手,傳遞最真誠的溫度。
資料來源:臺灣工藝季刊第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