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產生當下,快感與成就感襲上心頭,一旦創意成形,他即視為敝屣,毫不眷戀,繼續追求被靈感「觸擊」的激盪,這是典型的藝術家性格表現。在廣告界名噪一時的張正成正具有這樣的性格,但才情與個性讓他轉進陶土世界,點亮藝術生命的第二春。
創作來自生活體驗。出生在南投竹山的張正成,家中務農,小學即須上山挖筍,下田挖蕃薯,以大灶生柴火煮飯。念初中時,五、六點就到田裡採胡瓜,載到竹山市區販賣;暑假時看顧稻子防鳥啄食,偷閒到河邊抓蝦、撈魚、釣青蛙。生長在農村裡,大家生活差不多,他也不以為苦。自小生活在大自然中,反而成了他創作的靈感泉源。
「整天都在畫畫,可以當飯吃呀?」對多數農村的父母而言,三餐是最實際的生活,藝術和文學都是天方夜譚。不過孩子心中自有一片天,儘管父母不贊同,張正成仍打定主意走上藝術之途。「高中時,一群同學開始私下拜師學繪畫,立志要考美術系。」出生在鄉間的少年,卻早慧得擁有自知之明,似乎冥冥中注定該吃藝術這口飯。
第一年沒考上大學,補習一年後,張正成第二年如願上了文化學院藝術系(文化大學前身)。大二選組時,他考慮到未來的前途,毫不猶豫地選了設計組,「現在靠藝術吃飯都不容易了,更何況四十年前?當畫家會很辛苦呀!」於是,那個自山城來到都市,因不曾打過公用電話而不知所措,看到女孩會臉紅的鄉下孩子,就此與一群同好鎮日揹著畫袋,穿梭在陽明山寫生作畫,過著無拘愜意的日子。
因插畫功力佳,退伍後,張正成即被當時臺灣最大的廣告公司——聯廣網羅,一年後又轉進日商國華廣告擔任藝術指導,成為該公司比稿勝出的高手,曾獲得第一屆中國時報廣告設計獎首獎、國家設計月優良平面設計獎、國家平面設計首獎,並編入華人設計百傑。兩年後,他自立門戶,成立「黃金印象」廣告公司,在接設計案外,亦從事企業CIS設計,亞太會館、康師傅等大公司之logo即出自他手,其間他也擔任臺灣郵政公司的郵票特約設計師,這一做就是三十年。
電腦崛起之後,雖然他也跟著時潮使用MAC為設計工具,不過以前較量的是筆下的真功夫,電腦出現後,許多人運用電腦技法,打亂了整個市場的價格標準。企業老闆僅以價格為考量,資深設計師與年輕設計師的價差相去不遠,不被尊重的感覺讓張正成不願屈從,於是決定退出廣告市場。
50歲,他鑽進陶藝世界,從零開始。「釉藥是陶藝最大的學問,這個部分老師未必會相授,得要靠自己摸索。」其間,他又拜了專擅釉藥的楊作中老師學習,透過學習與摸索,他身陷陶藝莫測高深的美感挑戰裡。為了設窯與工作室,他從天母遷至八里。
美術科班出身加上設計工作的歷練,給予了張正成的作品成熟的設計感。多年的釉藥研究,也讓他摸出門道,作品呈現豐富、鮮麗的色彩,學藝兩年即開展並獲掌聲,因其設計具強烈之裝置性風格,也成為室內設計公司青睞的對象。
張正成的創作常有即興的天外靈感。〈史前印象〉以洞穴文明為設計主軸,弧形的三角形造型下,外圍用自創的多重釉藥與窯燒技法,呈現出如蟲蛀的肌理,營造出悠遠、古樸的視覺效果。內圍的三角形則以黑色為基底,以幾何圖形構圖,再以氧化鐵、汰、銅等燒製出深藍、橘、咖啡、土耳其藍等對比顏色,裝置味道濃烈。
彷如山丘的綿延起伏,水墨畫般的氤氳圍繞四周,清雅的顏色層層開展,張正成在無意中賦予了〈灰粉青〉中國水墨的意境。〈流水花器〉則以「滴水穿石」的概念著手,無論色調與肌理在在如石。此作品除了觀賞外,尚可當花器使用,將其通電、注入水後,即可聽到涓涓細流。
〈流泉—雙層〉與〈流水花器〉有異曲同工之妙,在觀賞價值之外,亦具有「石」來運轉、遇「水」則發的吉意,張正成將裝置藝術與風水併具,在方正的造型中再現一圓形蓄水槽,使其呼應「天圓地方」之說。為了達至作品的樸拙之韻,他用了三種釉藥,才呈現出滿意的石色。
從廣告轉戰陶藝,張正成源源不絕的創意,正是其優游設計與工藝的利器。(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