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全台 » 臺灣工藝之家查詢 » 臺灣工藝之家明細
田中窯
藝術家
葉志誠
照片名稱
https://mocfile.moc.gov.tw/information/large/1fa82ceb-96b1-475d-ab78-d8a1031ca30e.jpg
內容

田中鎮位於彰化縣八卦山南麓,出生於田中鎮的葉志誠,陶藝工作室立於數甲田中,取名為「田中窯」,集出生地、工作室地理位置與創作方向於一身。

多數的小孩都愛與泥巴為伍,這是人類原始天真的一面,也是藝術表達的出口之一。葉志誠小時候就愛玩泥巴,用泥巴作成一個個夢想中的玩具,也用泥巴畫畫。美勞從小就是他功課的強項,代表出賽攻無不克。高中順理成章念了美工科,又因自幼獨鍾泥巴而選讀陶藝科,奠下專業的基礎。

高中畢業後,葉志誠到集集的添興窯學藝兩年,因掛念家中高齡父母,於1992年返回家鄉田中,在兒時玩泥巴的土地上興建陶藝工作室,由於身為田中人,加上工作室立於田中央,也認為田是種籽發芽之處,「田中窯」即在多重意義下產生,他在這裡除了創作,也將教學立為發展陶藝的目標。

葉志誠初始的創作以茶壺為主,製壺約十年,後來他逐漸感覺茶壺創作的制約,於是力求突破,改走純創作。鄉間的農地,四處可見青蛙、蝸牛、螃蟹、甲蟲、瓢蟲、蚯蚓、蝴蝶、水牛等,這些都是農村景觀的一部分,也都成為葉志誠的取材對象。在設立「田中窯」時,他即以蝸牛做為入口意象,那隻攀著磚牆,探出觸鬚慢慢向上爬的蝸牛,似乎也意味著創作一步一腳印的努力。

「田中窯」設置著電窯、瓦斯窯及柴燒窯,其中柴燒窯的空間為臺灣前三大。葉志誠的作品都用柴燒,電窯和瓦斯窯主要是培育陶藝種籽人才之用。因臺灣柴燒窯較少,因此開窯時總會吸引各地陶藝者前往。

六年前,為了讓自己的創作更上一層樓,葉志誠又進學校念景觀設計系,並取得造型設計碩士學位,從陶藝創作延伸至景觀設計,他說:「景觀設計是供我生活所需,個人創作是靈性生活。」他並將陶藝創作深入社區營造工作,舉辦各類活動,並進入彰化少年輔育院教導少年犯陶藝,長達十年之久。他告訴這些院生,學得一技之長,出去後可考丙級技術士證照,若要升學亦有助益。據他估算,院生取得丙級技術士證照者多達1200人以上,「其實這些孩子的學習態度都不錯,很好相處,出去後在路上碰到還會喊我老師」,葉志誠笑著說。

自古以來,所有的創作莫不來自生活,葉志誠的創作取材亦皆來自生活周遭,從生活深入心靈。在名為〈定〉的作品中,他以泥條盤出不工整的肌理,一隻蟬落上頭,意喻形而上的「禪」,蟬停駐在空甕裡,又有望空之意。「禪定」的本質是「心一境性」,讓混亂的心緒定、靜達到安住。作品中不規則、粗糙的泥條表顯人生的可能的逆境,遇到挫折自是難免,禪定能讓人在不可預期的混亂中尋出秩序,放空安頓心靈。

就讀陶藝科受過雕塑訓練的葉志誠,寫實功力不凡,以手捏塑出的〈節節高昇〉便將這點表露無遺。深埋土裡的筍頭尚留著如剛出地面的土泥,一隻蝸牛循著筍頭左端徐徐爬行,筍鬚、竹瘤、竹節無一不栩栩如生。葉志誠在陶土裡加入錳與鐵,強調蝸牛身上的斑彩。曾在鄉間居住或做過觀察者即知,蝸牛爬行之處會留下一道白色如絲的痕跡,因此這件作品除有節節高昇之意外,亦帶有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之喻。

葉志誠的作品有禪意,有大自然,更有鄉土意蘊。在柴燒作品〈陶編蛙趣〉中,他就用陶土泥條取代竹子,製作出一件早年農村常見的竹簍。不知凡幾的泥條串接出竹簍子的經緯,柴燒的落灰與陶土編織出純樸年代的氣味,青蛙的爬行則喻示環保,因為昔日以竹簍子盛裝的魚、蝦、蟹,如今已消失無蹤。

昔日的木製洗衣板也是葉志誠的取材對象。以手塑的洗衣板凹凸槽在〈自在〉裡鮮栩如真,旁邊塑出一尊面容祥和的菩薩半側面,揉合著母親辛勤搓揉的印象,映照苦中樂的這件作品,以柴燒的落灰與陶土融合出拙樸的鄉村情。

相較於洗衣板〈自在〉的樸拙,以線紋陶刻的荷葉瓶〈自在〉則屬於精細的工筆。此作工序繁複,須先以化妝土塗於陶土上,再以臘畫出線條,以水滌洗胎身拭去,藍色瓶身上紋刻仿青花瓷的纏枝紋,金色的紋飾與藍色互映出高貴之氣,菩薩身上從頭冠、瓔珞與衣衫無一不細膩講究,加之一臉祥和,打著法印之手姿與自在之坐相,令人望之舒然。這件作品也將葉志誠融合天地人的創作氣質,發揮得淋漓盡致。

資料來源:臺灣工藝季刊第38期

營業時間
09:00~17:00
電話
04-8746636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houseinfo_200_2.html  
地址
彰化縣田中鎮三光里斗中路二段230巷24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