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彝(已故)
https://mocfile.moc.gov.tw/information/large/e240ef56-849c-49a8-9628-69d2b16f3612.jpg
臺灣廟宇建築沿襲閩粵形式,在保護木構樑枋的彩畫類型上,源於南式彩繪的風格。早期來臺匠師並無意願授徒,大多數仍以唐山畫師為主。除鹿港、艋舺之重鎮,在臺南地區,清末民初自汕頭來的何金龍與呂璧松客座府城,確定開啟傳人陳玉峰和潘春源的族氏系統,成為南臺灣民間彩繪畫師的代言人。玉峰先生授徒自家人,後輩的精進更是府城彩繪具代表的家族,其中包括第二代傳人陳壽彝。
陳壽彝,本名金鐘,1934年生於臺南,十四歲時向父親陳玉峰學習水墨,專心繪事,父親教導甚嚴,對於傳統彩繪一切謹遵古法,從素描基礎、描摹畫作,反覆練習白描功夫,此外要求他廣泛閱讀詩詞古籍,自幼奠定紮實的國畫底子。等稍年長,隨父參與廟宇彩繪的工程,常年下來對於彩繪技巧已非常熟練。
然繪事進行耗時費力,需長時間待在鷹架的木板上或站著工作,彩畫匠師在建築工藝部門分工亦屬次要地位,除非兼擅多種領域的創作才能,方可從「匠」躋身為「師」,為自己爭個席位。陳壽彝說:「父親希望我傳承傳統彩繪這條路,但我不想一直待在這個領域,覺得身為一位藝術家,應該要有自己的發展。」有感侷限於傳統圖樣化的桎梏,及作為匠人的格局,且受表兄蔡草如的影響,他開始利用工作空檔寫生,嘗試打開創作的思想視野,慢慢從傳統工藝和藝術的分野領域中融會貫穿、中西合用,後來漸漸在兩者之間行雲優遊,為自己開創了一條獨特的美術之路。他使用水墨和膠彩創作,不斷參加全省及其他美展,從首次送件的深刻體驗,至三十歲青年之時就已獲得許多獎項肯定。
陳壽彝同時擁有兩種身分──彩繪畫師及藝術家,其個人涵養及根基對二者有著莫大的影響。陳壽彝習得本土廟宇常用的「南方彩繪」,擅長人物、花鳥、山水等寫實風格,顏料採用天然礦物質色粉與桐油等油類混合,彩繪構造部分有樑枋的枋心、門神、灰牆壁畫等,題材多為歷史人物、民俗吉祥、神話傳說,由於彩繪主題不能重複,陳壽彝會依典故調整圖文來符合廟宇主體,至今已有上百座廟宇藏有其彩繪作品。臺南總趕宮、臺南武廟、嘉義北港朝天宮、臺北萬華龍山寺、新莊慈祐宮、基隆興濟宮等,均留有其佳作。
見過陳壽彝現場彩繪的人,對他如神助的流暢皆驚嘆不已,筆法若似輕快,卻是頓挫有道,快活有力,精準落於畫面的佈局,如此功力,也是他創作生涯裡富含的養分。自1980年代淡出廟宇彩繪界後,他踏遍五十多個國家,尋求原創性的題材,得到各地風情民俗的啟發,開啟了另一個創作高峰期。他運用傳統技術,在水墨、彩墨和膠彩上不斷鑽研,其造形生動活潑,敷色鮮豔,並大量吸收西方科技汲取靈感,作品風貌更為多元,其中描繪苗族生活的〈母子〉之作,獲得第四十屆全省美獎第一名。同時累積多年兩種專長的非凡成就,亦讓他於1994年獲民族藝術彩繪薪傳獎,隔年亦擔任全省美展評審委員。
為維護傳統彩繪技術,近年來陳壽彝分別在雲林科技大學、高雄大學及臺灣藝術大學擔任薪傳教學的角色,無論是臨摹的白描基礎或門神繪製流程,他都完全不藏私地傳授,就技術面教導基底層的傳統工法,及對顏料的選用和調配經驗,並詳細講述畫中的寓意典故,這些動作無不在教授後輩如何尊重古法的文化資產,也提點位在前端的新思潮應秉持的慎重態度,他認為,如此文化守護才能走得久遠。
在臺南壽彝藝廊的經營上,陳壽彝的三子陳文欽則提出一個重要的理念,即無論政策如何更動,家族傳衍這一條路絕不稍改!多年來,他隨侍父親在側,將其速寫、水墨膠彩創作、神佛畫像、民俗人物、博古、彩繪等分類整理歸檔,並用影像逐一記錄父親的彩繪和教學過程,透過影片推廣這項民間特殊技藝、提升觀賞者對美的素質訓練,也供給單位部門完備的內容資料。陳文欽同時從事修復和裱褙工作,曾為祖父畫作的損傷部分進行修護,維持作品的良好狀態,這是用心在守護文化資產最好的例證。
下回,若有空到廟宇拜拜,除誠心祈求,不妨多駐足欣賞廟宇建築的彩繪構作,這就踏出了文化傳遞的第一步。
資料來源:臺灣工藝季刊41期
瀏覽次數:6
更新日期:1/21/2021 2:53:28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