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竹漆工藝類
宜蘭縣
【老師傅的木屐,敲響白米每個角落】
陽光灑落的光影,因空氣中瀰漫著濃厚的粉塵而不見蹤跡,呼嘯而過的砂石車和工廠機具的聲響像巨獸般怒吼著,白米社區曾經是全臺灣落塵量最高的社區,在地人早已習慣工業區常年排放的廢煙污染著生活空間,卻因工廠為社區提供許多就業機會而悶不吭聲,白米社區曾因礦石業興盛而繁榮,卻也因帶來的環境破壞而沒落。
宜蘭縣蘇澳鎮的白米社區因有豐富礦藏,礦石工業興盛吸引來的人力,奠定聚落的形成,以原有主要聚落及工廠區,為社區之核心區,涵蓋社區約百分之五十五的人口,也是約百分之九十的礦石加工廠聚集區。北迴鐵路的興建便利南來北往的旅客,卻讓白米地區的居民與家門口的山川從此隔絕。豐富的天然資源與地理位置,註定被開發利用,這是白米社區的宿命,二十多年前的白米社區讓人難以想像觀光發展的面貌。
為了尋回社區的生機,透過居民深入訪談重新認識在地,曾被喻為「木屐巢」的社區和耆老才懂的一句俚語「白米甕、做材履;偷挫材、山林捉。」讓眾人找到記憶中的社區之寶「木屐」。
社區將凌亂的空間進行重整打造成「白米木屐館」,訴說著白米社區的前世今生,也找回木屐老師傅重拾工具製作木屐。不以營利為目的,以柔性的訴求展現「無煙囟經濟」,改善環境和社區生活品質才是首要任務。將社區的自然景觀與在地文化進行整合,用以形成區域性地方旅遊景點,並結合白米生活圈、蛙仔湖生態農業平台、猴猴坑溪生態示範園區、山林生態區與鐵道文化區等景點規劃,形成「白米木屐村」以村落為概念的旅遊景點。
隨著觀光業興起,工廠受到旅客的壓力,開始改善工廠門面與形象,成立「白米環保促進協會」,將開放式的工廠改為密閉式降低噪音污染,以噴水的方式降低粉塵逸散等,白米社區的溫柔革命讓人看到以體驗經濟發展觀光的一道曙光。
【老社區再造,以傳統改變傳統】
白米可說是臺灣社區營造的元老,社區的價值使命是不斷地試圖維繫鄉村人情的地方凝聚力,回顧近二十五年的社造之路,白米社區從曾經瀕臨廢村,到今日成為各界焦點,雖然居民邁向老齡化,但社區希望透過體驗經濟,讓白米社區的旅客能深入體驗在地居民的熱情,並且透過引進青年,使人口結構帶來的社會議題壓力,能得到適當的紓解。
白米社區讓環境和產業這兩個相互矛盾的議題,逐漸變成相輔相成,透過社造讓眾人明白生活環境是可以被改善的。三十年前,社區營造被提出,走出屬於自己的路,甚至成為許多社區的典範;二十年後,白米社區還在,但也因觀光工廠如雨後春筍般成立而面臨挑戰。儘管社造這條路上還有許多困難點,但是在社區居民共同努力之下,老社區在傳統裡找到和社會連結的特點,以傳統改變傳統,透過長時間累積的經驗,讓居民與旅客漸漸愛上「體驗經濟」帶來的改變。
資料來源:2018在地工藝進化論(摘錄)
宜蘭縣蘇澳鎮永春路198號
瀏覽次數:2
更新日期:1/23/2021 1:43:34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