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織工藝類
台東縣
【體驗山海之間的原鄉部落】
富豐社區自民國九十八年開始利用月桃編織、木工等手工藝,發展以「體驗經濟」為主的部落觀光。在不干擾部落原始生活的前提下,秉持著「活絡產業」、「傳承工藝」、「青年回流」三大精神,以富豐社區作為一個起點,與其他部落、東臺灣景點結合,透過社區總體營造的方式,由下而上形成具有原住民傳統文化的文化產業共識,不僅為在地創造就業機會,更提高在地文創商品被看見的價值。
社區發展體驗經濟的初期,透過部落的月桃工藝品推動「藝術文創生活」共好商業模式。以藝術為主軸、在地文創商品為線路,推廣臺灣原創藝術家、原住民文創商品及在地觀光產業等,共同形塑出石山部落「編織村」新形象。
隨著社會大眾喜好事物的改變,以及對原住民文化接受度的提升,近期富豐社區以「文創.觀光.生態.體驗」的跨界合作模式,讓社區的體驗經濟以工藝文化為主,卻也不只是侷限於工藝文化,打造部落新亮點、商品開發及體驗活動等,完成營造空間環境,創造部落特色,展現出「在地文化,原創美學」的在地風情,以開放的態度吸收學習,在參考各工坊的運作內容後,讓文化知識更為充實多元化,並且認同自己的特色文化,以永續發展傳統特色文化為目標,社區協會更向部落耆老蒐集老部落的資料,典藏加值利用並建立品牌,促進世代交流,達成體驗經濟永續經營。
【農作與慶典,讓體驗經濟更在地】
稻米是富豐社區主要經濟命脈,因此除了利用工藝文化發展體驗經濟之外,為了讓觀光更多元,社區協會擬利用一望無際稻作景觀做為社區的在地景觀之一,透過生產區的規劃,不僅可提高稻米產量,更提供遊客觀光與體驗農事生產,透過體驗式的觀光,讓農村與農作得以永續發展。富豐社區屬二期稻作,每年的十一月下旬至一月中旬是農田的休耕期,社區利用休耕農田以農事與焢窯體驗等方式經營,提供遊客農事體驗、農耕操作等活動。傳統稻作生產近年來樂活、假日工作營等養生觀念興起,且因應社區農業發展的轉型需求,建立農村生態綠網,可利用休耕期間舉辦相關有機、無毒的農業課程,積極宣導無毒農業。
農事體驗菜圃提供一般民眾體驗農耕、踏青的鄉野樂趣,將休耕或閒置稻田轉型為農事體驗,如開放民眾付費認養,或交由社區代管照顧,甚至是可以讓旅客參與播種插秧與割稻、割稻與田野觀察等活動。焢窯是農村農閒常見的景象,利用休耕期稻田規劃焢窯體驗活動,在收割後的稻田裡享受焢窯的農村樂趣,由社區活動擴展,規模逐年擴大。
此外,原住民部落的慶典活動一直是吸引旅客到原鄉旅遊的主因之一,除了社區每年七月的豐年祭可體驗在地傳統慶典活動,社區更規劃假日創意市集、假日生態藝術市集、臺十一乙縣花海綠蔭走廊,善用生態與藝術兩大優勢,營造綠蔭走廠與花海景觀。結合產業、生態保育推廣與社區導覽,於卑南溪生態藝術區,以生態藝術為主題,透過常態性方式舉辦假日市集,每季一次舉辦活動,除社區本身農特產品、編織和木雕手工藝商品等,更可邀集鄰近部落特色產業至此共襄盛舉,增加活動的豐富度。
對於完整的體驗觀光遊程來說,導覽人員固定不可或缺的,社區協會邀請專業講師授課,培育在地文化人才,讓具備經營能力之社團組織或團隊、原住民部落青年返欲投入觀光產業者,可以成為部落與旅客的媒介,傳承與推廣在地觀光產業。
富豐社區在林宋博芳理事長的帶領下,透過參與相關展覽、邀請部落客,將部落的體驗經濟向外推廣,並通過與鄰近部落、社區合作,推行更多元化觀光及擴大體驗區域,希望客源回流,更希望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將社區的觀光價值發揮至極大化。
資料來源:2018在地工藝進化論(摘錄)
臺東市吉林路一段231巷4號
瀏覽次數:1
更新日期:1/23/2021 1:43:34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