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織工藝類
彰化縣
【家和萬飾興,葡萄藤也能變家飾】
擁有良好土質及氣候的彰化縣大村鄉,早期產業以種植稻米、柑橘等作物為主,當時農家子弟會趁農暇時間利用稻稈編織小物,奠定社區居民編織的基礎。後來因民國五十年代引進巨峰葡萄,使臺灣葡萄產業快速興起,同時新興社區也因應政府一鄉一特色的計畫,許多農民遂改栽種葡萄為業。
早年葡萄產期只有夏季,在農政單位輔導下,農民積極提升栽培技術,並朝溫室有機發展,同時進行產期調節,現階段社區每年大致上會有三個採收期,分別是三至五月的溫室葡萄、七至八月的正期夏季葡萄以及十一月至翌年一月的冬季葡萄,加上少量於六月採收的早春葡萄,幾乎一整年都有葡萄上市。為提升葡萄品質,大村鄉農會推廣套袋葡萄,果實在袋內生長,不但可杜絕外界的污染,更可避免農藥殘留,採收後可直接食用的鮮食葡萄,對農民與消費者都有好處。大村葡萄好吃的秘訣,除了擁有良好土質及氣候外,農民肯接受新觀念、不斷提升栽種技術也是重要原因,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新興社區才有「葡萄的故鄉」美名。
彰化縣葡萄產業文化系列活動自民國七十九年起開辦至今,貫串大村、埔心、溪湖三大葡萄產區,是每年葡萄成熟時的熱門旅遊景點,民眾利用假日,從遠方驅車前來自行採摘購買,全家一起來享受田園之樂,觀光葡萄果園林立,也讓當地居民看見除了葡萄、葡萄酒等農特產品的商機。一〇五年在水土保持局所辦理之大專生洄游競賽機會下,社區居民第一次接觸到藤編與色染等技法,開啟了社區居民對工藝品實作興趣。社區協會開始思考若能將在地農產導入異材質再設計技法,由社區自行製作專屬地方特色的生活美學家飾品,共同營造社區居民聚集據點,搭配在地產業文化特色,相信一定是一種生活美學展現。
【農村的轉型提升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
新興社區在民國九十七年時新生代居民社區營造意識覺醒後,陸續成立環保志工隊、守望相助隊,使社區充滿活力,再次凝聚居民共識。九十八年成立關懷據點,提供老人用餐及居家關懷服務,寒冬送暖,雪中送炭,並整合在地較無組織性的老人會,成立老長青團,致力於年長者長青活動,讓社區活力復甦;為婦女、兒少成立幸福家庭聯誼會,也就是一般性的婦女會再升級,明確的將婦女會性質擴及至家庭、兒少;組織多個班會,讓居民學習生活才藝,豐富家庭生活。未來社區更計畫推廣藝文活動,成立油畫班、書法班、詩詞創作班、園藝芳草植物班,豐富居民藝文生活、提升文化涵養。硬體方面,社區從九十七年開始就積極改善社區生活環境與品質,配合環保局、水保局、縣府,從髒亂點改造、綠美化到農村再生僱工購料工程,積極改善社區生活環境。
事實上,社區協會在推行循環經濟初期,並沒有想像中容易,傳統農作的方式在長輩心裡早已根深蒂固,他們對於正在改變的事物,抱持著懷疑、不信任的態度。所幸在工藝中心的輔導及鼓勵下,協會才有了撐下去的動力,現在的新興社區,我們可以看見農民在農暇之餘,以雙手編織著工藝品,傳達手工藝溫暖的價值,也可以看見社區的爺爺奶奶,不再是坐在家門外凝望遠方,而是三五成群的在社區編織葡萄藤編。回到家鄉發展的青年看見這副溫馨的模樣說「坐在社區和長輩一起為社區努力、和社區一起成長,能不能提升社區的經濟價值反倒是其次了。」
社區協會透過在地工藝品與農村再生,互相呼應社區文化生活產業,未來社區擬打造觀光果園,達到自給自足營運,使更多青年人返鄉創造就業,一同營造自己的美好家鄉。
資料來源:2018在地工藝進化論(摘錄)
彰化縣大村鄉新興巷6-3號
瀏覽次數:1
更新日期:1/23/2021 1:43:34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