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類
嘉義縣
【蚵山殼與走山的位移】
一談起嘉羲縣東石鄉,便有濃濃的「蚵」味撲鼻而來。在東石,養蚵不僅是家族事業,更是社區長期賴以為生的產業。東石蚵的產量佔全臺三分之一,與臺灣鯛、烏魚、虱目魚、鰻魚並列嘉義縣的五大代表性漁產。
清晨天色微亮,漁民們便開著漁船或竹筏出海到蚵棚,熟練地進行巡蚵、撿蚵的作業,海水裡浸泡著一串串的蚵苗,與討海人的辛勞和盼望,返回村莊後開始一天漫長的挖蚵生活,直到太陽下山。一大籃的成蚵清洗過後,蚵農們會將蚵仔與蚵殼分離,大多數的蚵殼在沒了蚵後,就沒了利用價值,被當作廢棄物堆置於家門外、馬路旁,日積月累的蚵殼山已變成居民習以為常的環境污染。隨著蚵農老化,東石鄉少了年輕人的活力,深怕蚵的養殖產業失傳,為了吸引更多青年回到故鄉一起打拼,也為了改善被破壞的大自然,在社區與居民的努力下,將蚵殼回收再利用於生活藝術之中,將珍貴的農漁資源物盡其用。
在多年的擾動陪伴下,社區開始重視產業的永續發展與循環再生,東石鄉內以養殖漁業、農業一級產業為主,而產業留在土地上剩下堆積在路邊的蚵殼、玉米包葉、小麥空稈,是社區居民稀鬆平常卻也是社區亮點的產物,運用陶土,將陶士與蚵殼粉、蚵殼灰、麥稈及玉米葉,實驗性混和再製,又以實驗後的材質將農村古物拓印成文物保存,重新給予生命新的意義,並再創人文的價值,期盼在產業轉型後抓緊在地文化情感,透過工藝在這塊土地為生命記錄歷史。
【社區的發展與行銷推廣】
蚵殼的再生經濟,讓原本在家門外不是忙著剖出蚵肉,就是在串蚵殼的「青蚵嫂」,多了不一樣的技藝。社區規劃「蚵貝藝術」的相關課程,初期以社區晚輩為主要學員,近期則邀請沿海地區居民,利用農暇或晚上的時間學習製陶。透過老、中、青三代多元化的族群,創作出不同風格之產品,各個保留創作者的獨特味道。
臺灣農村普遍有青壯年人口外流的現象,東石社區希冀透過研發出的產品,可引起在外工作者對於家鄉故事的關注,讓遊子在外也能夠有可供一解鄉愁的產品。另藉由生活用品形式,讓農村文化深入每個家庭,利用故事行銷方式,打動消費者購買,並在產品中獲得知識。
農、漁業產業發展與人文價值的特色連結在過往並不明確,然而因為時代變遷與科技轉變,藉由傳統農、漁村的天然產物與在地產業的結合,在陶土上打印出最原味的生活用品,紀錄著傳統農業、漁業的社會文化。
資料來源:2018在地工藝進化論(摘錄)
嘉義縣東石鄉洲仔村41號之2(洲仔學校內)
瀏覽次數:1
更新日期:1/23/2021 1:43:34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