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織工藝類
苗栗縣
【母愛光輝,一枝草一世情】
藺草的編織文化在臺灣的發展將近三百年,十八世紀初平埔族道卡斯族婦女,用大安漢下游的野生藺草編製草蓆,由於草蓆具有良好的透氣性與吸水性,相當適合炎熱、潮濕地區的居民使用,而藺草的自然清香在經過陽光曝曬後濃郁持久,更擁有驅蟲防蟎的效果,吸引漢人與客家人紛紛學習製作。
每段歷史的起源都有個傳說,清末苑裡藺編先驅洪鴦女士,由於幼子頭上生瘡化膿,時常遭受蚊蟲叮咬,在醫療較不普及的時代,洪鴦女士為了保護幼子,在母愛的驅使下,用藺草仿西方呢帽之型式編織草帽,供孩子戴用,臺灣第一頂藺草帽就此誕生。世世代代的苑裡人,不僅延續這項傳統工藝技術,更將母親對子孫的疼愛融入藺編中傳承下一代,讓每一件手工藺編製品充滿著牽掛與感恩。
在蘭編產業最繁榮的日治時期,多數苑裡婦女靠著編藺為家中生計掙取更多的收入,每一戶家庭無論是媽媽、女兒、婆婆或媳婦,大家總是一支接著一支,不斷地編著手上的草枝,苑裡婦女們不分你我,共同編織的畫面,造就了苑裡當地特殊的人文風情。儘管現在家家戶戶編藺的光景已難再現,但對苑裡人來說,藺編工藝是生活的一部分,編藺草是小時候的回憶,藺草香是家的味道。
【藺草香猶在,越在地越國際】
早期藺編產業的興盛,在苑裡地方上形成環環相扣的藺編文化體系,而後因應工業化時代的來臨逐漸走入歷史洪流,山腳社區集合各界有志之士成立臺灣藺草學會,復興苑裡的藺編工藝產業,再現社區過去傳統編織文化的風華,致力於苑裡手編工藝的傳承、創新與永續的基礎工作,賦以藺草編織藝術新生命。
為了保存並且傳承珍貴而優美的藺編工藝技術,學會建置微量化生產之工坊,輔導社區居民成立「工作室」,集結具編藺能力的婦女與工坊合作,建構微量化生產模式,使工坊做為延續傳統、創新設計、推廣交流之平臺,得以順利進行產品開發及生產,並藉由藺草編織藝術帶動社區,使產業與文化相契合,促使藺編微型化產業得以成型,創造在地多元的就業機會,為社區居民增加經濟效益。
學會找回這群擁有藺編技藝的婦女,恢復昔日以編為業的工作型態,維持藺編產業的傳統,不但找回當地對傳統工藝深層的記憶,也為藺編婦女們提供了傳承與研習的機會。工藝師們再次回到藺編產業,不再是為了生活,而是延續這份三百年來在苑裡世世代代的在地傳統文化。儘管已無法再現苑裡隨處可見的藺草編織文化,但走進苑裡的巷弄內或社區間,一股藺草香仍蔓延於苑裡人心底。
為了讓藺編工藝能夠永續的循環運作,二〇一七年學會透過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社區產業型計畫的成果,前往二〇一八年新加坡國際家具展展出,讓產品站上國際舞臺,展覽期間廣受其他國家的室內設計師、傢飾設計師與產品設計師的關注,學會希冀透過國內外的產業曝光,創造更多合作的機會,讓傳統藺編工藝重啟過去繁盛的光景。
堅韌不拔、細緻的藺草,宛如苑裡的藺編產業,歷經盛衰與浮沈,卻總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屹立不搖的將在地文化發揚光大。
資料來源:2018在地工藝進化論(摘錄)
苗栗縣苑裡鎮山腳里14鄰378號
瀏覽次數:1
更新日期:1/23/2021 1:43:34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