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冬季節,車行嘉義縣番路鄉,可看到道路兩旁的柿子園染上秋色,點點橘紅的成熟柿子掛滿樹梢,令人產生豐收富足感,吸引不少遊客下車駐足拍照。下坑社區就在這兒,居民多以種植果樹營生,讓159甲線公路四季皆有不同種類的果樹開花結果,尤其是農作收成時,更可見路邊遍地堆疊的水果山畫面,這是在都市絕對看不到的特殊美景。
下坑社區位於番路鄉行政中心,是目前番路鄉最繁華的地方,往來交通便利,可串連嘉義市、阿里山風景區、紫雲寺古蹟、竹崎鄉、梅山風景區、中埔…等地,「柿子與茶」是此處兩大重要的經濟產業,尤其是柿子產量為全國第一,素有「柿子之鄉」稱號,每年的9至11月是番路鄉「柿子節」慶典活動。
【廢棄果木打造漆食器】
下坑社區在水保局農村再生計畫多年輔導下漸漸成長,社區開始進入以人才技藝培訓、特色產業發展,藉由這邊最聞名的柿與茶元素發展在地的特色工藝,並以社區中最常見的「柿木與龍眼木」為基礎材料,透過傳統木工手作與漆藝技法的導入,製作出具社區色彩的木食器與茶道具精緻工藝產品,達到產業精緻多元化的發展。
由於環保意識抬頭,國人近年慢慢養成攜帶環保餐具的習慣,大家越來越重視「食器具」的安全,下坑社區成立的工藝坊,瞄準此點發展「在地」漆食器與茶道具,將嘉義附近木業工廠剩餘邊角料,及社區果樹修剪下來的樹枝收集成為漆器胎體,再融入傳統天然漆藝精緻的工藝,賦予廢棄果本新的生命價值,讓漆藝工藝在地生活化,並兼具環保惜福再利用的經濟效益概念。
【工序繁雜的漆器製作】
漆器製作工序繁雜,可簡單分為「製胎」、「塗裝」、「推光」三步驟。首先得製作胎體,將胎體用粗紙磨平,經多次的補土、研磨,才能上第一層生漆,經過7~8次塗抹,漆液滲入胎體中,硬化不變形,才能完成打底固始的動作,接著塗上各色彩漆至少三層,漆彩上得愈多層,顏色就愈飽和,最後才進行雕飾、彩繪、鑲嵌的工法,前後工序須約20~30道,即使可以用機器取代部分的人工,但仍需要極高的耐心和細心才得以完成一件成品。
【漆器多樣化提升工藝價值】
下坑社區依照量產難易程度,將產品分成初階、中階、高階,循序漸進,初期學習變塗多樣技法,以果木為胎底製作的食器與茶道具,帶入番路鄉在地產業元素圖案設計,例如:柿子、茶葉、蘭花…等,增加產品附加價值。所製作的茶道具則和在地出產的茶葉配合,好喝的茶陪襯好茶具,品茗時更具風味,使茶產業和工藝美學相得益彰。
【推廣產業特色發揚漆藝之美】
為了強調工藝傳承,下坑社區針對遊客推出「手作DIY木食器」課程,以在地修剪的果木當素材,讓遊客在鄉野中尋找材料的方式,認識本地自然資源,採用「地方」物料創造工藝課程手作食器,如:湯匙、筷子、小果盤...等,共同體驗地方生活文化,進而建構屬於地方特有的「公民美學」特色。
透過工藝人才的培育,下坑社區最終目標就是創造社區營運自足福利機制,讓社區居民更了解故鄉的美,認知生活手作工藝的感動,社區工藝坊計畫將產品展示於觀光人潮最多的阿里山風景區及嘉義市優質的飯店或茶行中,讓工藝在社區扎根落實永續,創造社區就業的機會,發展地方生活美學的工藝產業。
(104年社區多角化工藝扶植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