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今年的計畫是以達成量產能力為主要目標,所以計畫的比重依序是「商品設計」、「產品生產」、「產品行銷」。在商品的設計上希望走出生產導向的思考模式,以顧客為導向開發具設計感、獨特性的商品,更重要的是必須建立有效率的量產模式。
在整體營運策略上, 工坊未來的發展方向定調為兼具「工藝」與「休閒」機能的「大自然染織觀光園區」。行銷策略方面,因為喜歡天然染色天然材質的客戶必定喜歡天然的環境,如何透過產品銷售,進一步吸引顧客來到園區,促成二次消費機會,是目前努力的目標。
除此之外,今年在莊世琦教授所領導的台藝大工藝系與輔仁大學織品系團隊共同努力下,以本地的植物為材料,設計出具有市場性及地區獨特性的春夏秋冬圍巾數種。今年夏天,金山布藍泥和蘑菇設計公司合作,共同開發適合現代年輕人喜好的「森林系」服飾,搭配國藝會協助舉辦的夏日「找樂子」公園音樂會,成功地讓植物染走進都會休閒生活中。
【王梅容 夜市姑娘用大菁染出藍天空】
第一次到陽明山國家公園大屯管理站的人,肯定會被藍染館裡那些沈穩內歛又暗藏華麗的藍色織品所吸引,也一定也會被那些前人用來染布的菁礐和那個成就這些藍染業者稱為大菁的植物感到好奇。其實住陽明山地區的人都知道,早在陽明山國家公園成立之前,陽明山地區的山谷裡、溪澗旁到處長滿大菁,在十九世紀一直到日據時代,大菁所生產的藍泥可是整個陽明山地區居民重要的生計之一。只是大菁和藍泥被遺忘已超過半世紀了。
直到陽明山國家公園成立後,找來學者開始在陽明山地區尋找這個藍色產業的歷史遺跡與文化重建,但是學者把它的文化歷史重建之後就離開了,藍染依然是漸漸遠颺的歷史煙塵,直到幾年前,有一個住大屯山山腳下重和村的台北媳婦偶然間認識了大菁,知道了藍染的古事,帶著滿腔好奇跑去學會藍染的技藝,並且開始以這個古老的工藝開起染坊營生。
這個台北媳婦叫王梅容,這個自小在士林夜市邊長大,成長歲月裡儘是喧囂市井裡熱鬧雜沓的都會姑娘,她連自己都沒想到會在婚後住到了大屯山山腳下的重和村,雖然重和村是個金山熱門的八煙溫泉所在地,但山岰裡的王梅容夫家卻方圓五六公里沒有一戶鄰居,在這樣孤懸的房舍裡住了十多年,為了生計和先生一起養過羊也養過魚,都不行之後改開過土雞城,直到有一天一個來做田野調查的大學生教她認識了大菁這個她生活周遭到處長的植物,也告訴她陽明山地區關於藍染產業的過往,天生帶著強烈好奇心與學習性格的她就這樣一頭栽進藍染的世界。
最初王梅容跑到石碇的二格自然中心,參加藍染學習課程,在那裡第一次接觸到藍染的技法,也在一群同好帶領下開始觸探藍染的文化層面,她開始在那缸會呼吸的深藍色泥狀染料中看到藍染的趣味與希望。離開二格回到金山,她發現四周山谷長的茂盛的大菁和家門前湍湍不絕的磺溪,清澈的水流這不都是開染坊的最佳條件嗎?於是「布藍泥手染工坊」就這樣誕生了。
乍看布藍泥是個很西方意象的名字,但王梅容認為藍染用的染藍靛一般俗稱「藍泥」,藍染需要「白布」與「藍泥」,「布藍泥手染工坊」就是由此而來。
「布藍泥手染工坊」採的是以藍染手工藝為主軸的複合式經營方式,配合周遭環境的生態導覽,加上餐飲和民宿,沒多久就在八煙金山這個以溫泉為主的觀光區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在藍染體驗班裡,王梅容以簡易的紮染等技法,讓來訪的人可以親自動手做一個自己的藍染手帕帶回家,這個充滿趣味的手工藝課程一直深受歡迎。如果你對這種傳統染法有更深興趣,在展示區裡有賣王梅容自家染坊的產品,像手帕、圍巾門簾等,另外王梅容也找到過去金山地區原住民族巴賽族的傳統編織,在她的染坊裡加入了簡易的織布課程。
當王梅容決定朝藍染的工藝路上前進時,也漸漸發現自己原來所學的有限,於是報名參如臺灣工藝研發中心的藍染種子教師訓練,為了擴展人脈與加強藍染的推廣,王梅容同時也加入社區營造的行列。
現在王梅容不只在家開藍染體驗課程,也到周邊社區的中小學,配合學校課程教授藍染工藝,除了學校課程,更在金山的法鼓山社區大學教成人藍染課程。王梅容這樣透過學校、社區一點一滴的累積,幾年下來附近居民對藍染的印象已經從消失的記憶回到活生生一的現實生活,先民的生活方式再度重現在這個觀光型的社區裡了。
王梅容是一個積極尋找前方出路的人,今年她再度看見自己在藍染技能上的瓶頸,就是要朝產業路上前進最重要的產品設計與行銷的能力。為了補足這個缺憾,今年開始,布藍泥手工坊與著名的本土設計公司蘑菇合作,這個以自然環保媒材為主訴求的設計團隊,她們看到王梅容的工坊,像遇到彼此的知音,決定一起併肩開始朝精緻的自然產品的路發展。
這天的布藍泥,東北季風夾著陣陣強勁的雨落在磺溪的河邊,路旁幾株挺立的大菁,努力擺脫打在葉片上的雨滴,抬頭望向天空,就像王梅容,這個從士林夜市來的女子,一路從生活波濤中,遇到生命裡的大菁,努力染出自己的一片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