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約在150年前,平潭地區開發初期曾於山區種植大量馬藍,部分山區居民祖先即因種植染料而遷至新店,獅仔頭山山腳留下一組四池青礐遺址,六十多年前有日本染色專家在山區指導染色技術,山區耆老對天然染色仍懷有濃厚感情。
染織工藝家陳景林,馬毓秀夫婦在本社區已居住二十多年,平潭地區豐富之染織材料讓他們在此持續研究有成。從2006年起,他們即開始輔導本社區,奠定本社區在染色及編織工藝之良好基礎。目前陳景林老師的植物染色與纖維研究已有重大進展,《大地之華》上下冊與《植物鍊金術》、《染織編繡巧天工》等專書,已對台灣染織界提供了良好的教材,從陳老師投入輔導後,對本會工藝技藝成長,產生了良好的導引及明顯成果。
今(98)年度以伊卡織物為技藝學習之主軸,透過持續性之研習與輔導,參與研習之學員已擁有基本繪圖及伊卡織物、圍巾織物的設計規劃能力,並能在配色、材質認知等方面具有中級設計應用能力。本社區之編織學習者持續進步並陸續開發出兼具天然染織特色和現代生活使用價值的生活工藝產品,如新店溪保護系列環保魚筷組、新店溪保護系列台北樹蛙零錢包、手中的溫暖口金包、書衣、阿姆的布包、筆袋、高級淑女手提包、提袋、透光燈罩、披風、伊卡圍巾……等,且各款均可要求適量的複製生產能力,並開始展開產品行銷工作,以落實社區微型之工藝產業,創造具地方特色之優質編織工藝品為目標。
近年來,在臺灣工藝研發中心的協助下,協會的產品開發設計能力已逐步提升,今年亦建立微量生產之能力,未來將致力於協助其他社區工藝有關染織工藝技藝學習與產品開發。明(99)年度協會將著力於品牌設計及行銷工作,並朝向打造「新店溪染織流域」的理想邁進。
【陳景林 天染工坊創辦人‧天然染織工藝家】
在上帝創造的色彩中延續傳統的美麗─陳景林和他的天染工坊夢穿過新店熱鬧的碧潭風景區,從一旁林立的大樓公寓夾雜的永業路往上走,漸出人煙處,新北市鄉土文藝推廣協會就位在這一排排老舊公寓組成的社區內。
在巷弄底端的公寓頂樓加蓋的鐵皮屋裡,一陣陣微帶著醱酵酸味的氣味飄散在空氣裡,在克難簡陋的教室裡,著名的植物染織工藝家陳景林正聚精會神在白紙上教學生染織的設計圖,六七位學員熱絡地呼應著,他們在這裡已和陳老師學了三年的植物染技術,牆上展示的色彩豐富繽紛的作品是他們幾年下來的成果,今天來的人少了些,因為他們到鄰近社區的展覽會場去照顧攤位去了。
陳景林和平潭社區其實結緣更早,早在十多年前,他剛一頭栽進植物染的初期,他就住在台北都會近郊這個叫美芝城的平民公寓聚落。這個緊鄰在碧潭旁的社區,因為屬於水源保護區而限制了開發,意外讓這個地區保留了特別豐富的生態資源。陳景林花了很長時間在平潭地區進行染色植物的田野調查,發現在被記錄的二百多種染色植物中,這裡就有六十餘種本地種的染色植物,有這種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加上平潭地區的居民對自然生態的自主保護意識,陳景林從2006年開始在社區發展協會開設染織工藝教室,把這項傳統工藝在這個都會邊緣的社區播下種子。
平潭社區的天然環境對陳景林有一股特殊的吸引力,因為十五歲之前的陳景林住在南投縣水里鄉的偏遠山區,他在叢山峻嶺的山川林木間學到大自然的韻律與美的感動,他常說:「大地是一個寶庫,也是我的老師,它給了我很多的材料與知識,也豐富了我的生活。」
所以,他在平潭社區的染織課教的特別起勁,因為在這裡能將社區附近豐富的天然植物資源,轉化成實用的工藝品,進而讓染織工藝深植居民生活。四年下來,社區學員從自然植物採集、染劑特性到染色工法的基礎技藝漸趨純熟,開始進入實用與設計的製作階段,慢慢有一些如筆記本、門簾、燈罩、桌墊等,環保筷套等較為實用,卻也不失裝飾性的作品。另一部分,也有人開始嚐試手工織布的世界,幾個月下來,把難度很高的段染織成顏色繽紛紋路複雜美麗的披肩,看著學員美麗的作品陳景林掩不住內心的開心與得意。
但是當學員逐漸走入實作的階段時,陳景林也不斷在重複思考傳統的延續和現實的磨合產生的火花。更重要的是,他不停思考這個傳承百年的傳統技藝的未來出路在那裡。
陳景林對於目前的工藝設計環境普遍不受重視的現象感到沈重,他認為台灣要講走入創意產業時代,首先必需有微型工坊的建置,因為這是後工業時代的必然現象,要有腳踏實地專心從事創作的工坊才能走出創意產業的基礎。他從傳統工藝的民間教學經驗裡,看到一個很大的瓶頸就是設計的環節。就像台灣從未把染色技藝當作研究的對象,而把它當作一種偶性的過程,這樣的認知自然就限制了染織工藝的進展。這些結果造成很多人一知半解的學了染色技藝的皮毛之後就去當老師,造就許多不專業的人去騙更多不懂或沒有知識的人。
很多人對自然染色知識的不足,以致染出的顏色單調又容易褪色,讓人對天然染色的織品很快失去好奇與信心,這都是知識不足所致,殊不知好的天然染色技術不但可以創造美麗的色系與實用的質地,更有現代染技所欠缺的環保功能。
陳景林認為,對傳統文化的錯誤認知也是現在發展創意產業的致命傷,對於傳統文化元素大量引用甚至直接挪用,造成錯亂的印象,以致市面上大量充斥傳統紋樣的各式產品,強調那是傳統。這些未被轉化成設計精神的文化元素讓人有大量複製的錯覺與快速失去新鮮感的危機,他們忘記是要用傳統的技法做出好用的東西而不是和傳統一模一樣的東西就叫做文化創意產業。
所以重點在於人們,尤其是現代的工藝工作者對傳統認知的層次。現代工藝工作者必須瞭解傳統和現代整合的關鍵在於用手工質感做出現代的產品。雖然有些因為現代環境已失去優勢而無法做到與古時候相同質感的細緻產品,但這些技法可以透過現代機器改良而得到過去手工時代一樣的結果。
陳景林對傳承歷史文化的層次與認知的技藝上,他語重心長的強調:我們要面對的是現在和以後的時代,而不是過去的時代,我們最重要的任務是做出好用的東西而不是和過去一模一樣的東西。薪傳的意義是傳那根木頭或是那把火?這是現在大家在講傳統時很容易犯錯的地方,因為大多數人只看到木頭而不知火的意義。他認為傳統的價值放在現在的意義是應該被討論的,因為不是用傳統技法做出來的東西一定是優質的,我們應該看到過去的人累積的智慧與表現在色彩上的美感和記憶,不要一廂情願的認為老東西就一定是好的。
對於天然染色技藝,陳景林看到別人看不到的豐富層次,他也找到許多人做不到的中間色調,對於這種現代染色技術無法到達的美麗境界,陳景林讚嘆是上帝賜的顏色,他尊稱這是「天染」。他說這種色彩的美是生命轉化的內在表現,因為生命本來就不是單一物質所構成,而天然染色正符合這種顏色中有顏色的細膩,這絕不是用工業技術可以比擬的產業,也是它最重要的內涵所在。
對於如何讓天染技藝在工業化的社會有一席之地,他再次強調,提供一個好的工作流程與環境,讓工匠能安心無虞的專心從事創作才是技藝傳承能否長久延續的重要關鍵,而微型工坊的建立則是讓產業生根的不二之路,因為只有更多的微型工坊能激盪出更多的創意火花與走更長遠的傳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