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全台 » 工藝中心查詢 » 工藝中心明細
社團法人台東縣原住民族全人發展關懷協會
類別名稱
編織工藝類
城市名稱
台東縣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原住民族全人發展關懷協會位於台灣原住民族比例最高的台東縣,成立於2004年,主要工作為協助原住民族文化產業發展,解決原民就業以及隔代教養等問題。近年來致力於協助台東各部落找出台灣各原住民族的工藝特色,積極參與紀錄與傳承部落文化等工作,並且藉由傳統工藝的發掘與傳習,為原住民工藝注入新一代的設計創新思維,希望能透過部落工藝的創新將部落文化與現代生活價值結合,讓原住民族文化風格透過生活器物的設計與製作,呈顯在現代生活場域中。


協會長期與各部落工藝工作室形成一互助平台,每年都會共同針對各工坊在進行工藝創作或產品生產上的困境,提供專業協助或學習課程。由於近幾年工坊以皮革為創作素材的皮雕工作者或使用皮革製品作為配件的複合工藝工作者日漸增加,因而對皮革材料的需求與日俱增。但無論是皮雕工作者或配件需求的工藝創作者對於皮革與其文化和工藝創作的連結、現代皮革製作及材料專業知識薄弱,導致對素材的多元選擇性較缺乏,使得作品或產品的多樣性、文化性及精緻度都稍嫌不足。


因此,今年協會乃針對皮革工藝的傳習與應用,和各工坊成員從皮革工藝在台灣的發展脈絡,開始追尋與探討部落工藝創作者在現代皮革工藝上的發展潛力。事實上,根據歷史記載,台灣曾以鹿皮與世界各國進行貿易,在皮革的處理方式理應容易取得早期傳統的處理方式的田野記錄,但幾經尋訪,卻發現無論平地漢人或原住民製革鞣皮的傳統技術都沒有文獻紀錄,更罔論關於台灣皮革的歷史文化脈絡。


所以今年在臺灣工藝研發中心社區工藝扶植計畫協助下,乃透過工藝文化的重建,從專於皮革揉製的部落文化尋找揉製的傳統知識。藉由實際操作演練,從部落獵人身上尋找揉製皮革的傳統知識,並且嘗試和現代皮革工業的專業生產廠商銀革公司合作,一方面記錄與追尋部落的傳統皮革揉製技術,作為皮革創作者的文化根源,一方面也藉由提供現代工業知識的交流與協助,讓皮革創作者能夠善用皮革材質的特色,發展出更多元豐富的皮革工藝,同時也讓其他工藝創作者,如月桃編、琉璃珠、石刻彩繪等,從皮革工藝的文化追尋中獲得更多創作靈感,啟發跨領域創作的潛力。


原社部落手創工藝平台


從去年開始,通往台東糖廠倉庫的側門,從原本單調冰冷的模樣,變成一朵朵風格獨特、野趣十足的的向日葵鐵雕。原本陳舊神秘的倉庫,在原社部落手創工藝平台進駐之後,現在也變成一個充滿東海岸原住民藝術風格的展售空間。


原社部落手創工藝平台是原住民族全人發展關懷協會為了協助台東各部落工坊持續發展原住民工藝,維繫部落經濟及保存各族群文化而成立的互助學習平台。這個互助學習平台希望未來能夠達成四個目標。首先,這幾年著力於協助工坊提升設計研發與創意養成之能力,並且建立產、官、學合作與支援機制,讓部落工藝文化生產維持穩定,提昇產能擴增經濟效益。


其次,學習平台提供部落專業人才傳習與教育的空間,希望能建立傳統文化永續發展機制與管道及傳統產業銷售傳遞系統架構。除此之外,工藝平台也規劃各種部落工藝文化體驗遊程,加深地區文化認知,型塑地域環境藝術印象,來擴增創意產業市場接受度。最終目標乃希望能透過工藝傳習與行銷互助機制,強化原住民生產力及技藝培訓輔導,提供在地自主就業機會,扭轉一般人對於原住民族群的弱勢形象。


這個平台的核心精神,是希望透過創造跨領域的連結網絡,減少客觀環境不利於單一工坊單打獨鬥的局面。手創工藝平台主要以台東糖廠為核心,建立一個工作室─工作群的組織架構,讓參與「互助學習平台」的工作室能有彈性及空間穩定發展,使能協導工作群發展。協會除了挹注人力、資源,由外帶入市場訊息、設計師資、配套計畫、管理模式之外,也由內而外,扮演行銷平台的角色,透過各項活動串連,把東台灣的工藝特色推廣至大眾市場,希望建構一個適合東台灣原住民手工藝的穩定發展模式。


2008年冬天,原社將原本位於台東糖廠販賣部旁的手創工藝平台,遷移至台東糖廠廠區,一方面讓工藝平台能夠獨立運作,也有充足的空間進行各項串連活動。一方面也讓深具特色的部落傳統文化與台糖糖廠舊倉庫建築風格發生對話,激盪出獨特創新的創意想像。


工藝平台最重要的工作在於創造連結與互動機會,讓工坊與工坊之間、工坊群與在地網絡以及城鄉之間,都能透過不同的機制設計來產生連結,藉由連結關係之建立,創造獨特且具高度效益的生產和行銷模式。目前工藝平台創造連結的方式包括知識串連與學習、空間場域經營以及舉辦展售活動和旅遊行程規劃等,在不同層面,將文化、工藝、在地生活和不同的利基市場連結,從多樣且具效益的連結中,同時創造經濟產值和社會價值。


在知識串連與學習上,部落的「生活時序」原本就是一個超大空間的實體博物館型態,在台東七個原住民族群創造了多元且豐富的文化特色生活空間,可讓人自由盡情的透過在地生活、採集、體驗、學習各個族群的文化及生活工藝的傳統知識,是相互學習每個手作人的文化知識與技術的好地方。藉由「部落工藝生活創意平台」所產生知識轉化的成果,以手作工藝者的生活場域為據點,再將「分享」的範疇擴大到部落及社區,透過部落工藝師的文化知識串聯,將成果能量分送至部落,分享彼此對各項事物的知識,也產生新思維,讓創造力可持續與時代、文化及環境對話。並且推動「部落文化由部落親手做」概念,每月或每季安排短期工坊教學課程或是預約體驗互動課程,加強互動與解說的體驗感動。


除了透過在地學習來累積文化,結合工藝、設計、行銷企劃、經營不同專業領域學員,組成研習小組以創思營的集體智慧「workshop」,模擬「多元跨領域」的合作平台,營造出屬於現代台灣原住民族工藝裝飾文化,具有台東地方文化風格之工藝產品。讓原住民工作坊重新復習習以為常的原住民文化符碼,讓非原住民的設計工作者,透過參與以及體驗生活,拉近不曾熟悉高山與平地的文化距離,以友善關懷的角度重溫山裡的遠古智慧。

 

台東糖廠的空間經營則嘗試以定點展示的方式,作為部落工坊的共同資訊和行銷平台,把散落在各地區部落手作工藝的文化魅力以放射狀的脈絡,點對點擴散至各部落工藝達人的創作空間,透過空間之間的連結,讓工坊所在的部落空間成為體驗文化實作的場域,串連成一個「部落工藝手作風格」的行動路線(Tribe toTribe)。亦即透過展示場域的空間分享與原住民手作人與部落間的互動,讓糖廠成為一個跨部落的轉換部落文化與知識、拉近傳統文化給予人們的疏離感,進而與大眾分享的文化光點。讓人們可以接近及透過雙手的操作,感受原住民文化傳遞的溫度與大自然互動和諧共處的智慧,並且藉此做為部落終身學習的資源平台。

 

除了透過學習和場域經營來串連東台灣工藝工坊之外,工藝平台也經常舉辦各種有別於一般活動行銷的「文化主題式」展演活動,來創造東台灣原住民工藝的獨特性和發聲權,希望透過展示呈現文化議題的精神,體認工藝的製作技巧、材質的樸實之美、原住民崇尚自然與限量取材文化工藝深層涵義,透過眼睛觀看、精神意會、雙手製作、身歷其境等感官體驗,藉以滿足需求者對文化工藝品「知」的慾望,吸引消費著目光與刺激其對文化產品訴求的使用型態。

 

例如,這兩年在部落手創工藝平台和在地藝術社群的共同努力下,東台灣正積極推動「新太平洋美學」的概念,透過在地特色傳統節慶藝術的活動展演規劃、藝術創作、音樂表演及手創工藝產品開發來形塑專屬於東台灣的美學經驗,提昇大眾對於原住民藝術與工藝的認同與感動。並且以手創工藝平台為核心,結合區域觀光及在地資源,整合成一個多元豐富的文化生活風格,讓「太平洋美學」的生活風格吸引更多人到東台灣來旅遊、文化體驗和消費,讓傳統部落工藝與藝術能維繫保存與持續創新並與現代生活結合,成為一個能夠產生良性循環的部落經濟模式。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59.html  
地址
台東縣金峰鄉新興村2鄰2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