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全台 » 工藝中心查詢 » 工藝中心明細
三角湧文化協進會
類別名稱
染繡工藝類
城市名稱
台北市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三峽早年曾為藍染染料植物--馬藍的產地。因為清澈的三角湧溪具備了染布時所需的良好水質,更為漂洗、晾曬染布時的最佳場所,再加上淡水河水運之便,即由下游的港埠運進布匹來染色,而染料製成後亦可順流運到萬華,再大量銷往廈門、漳州、福州、上海等地。這些有利的先天條件造就了發展染布業的絕佳環境,於是染布業在當時逐漸成為三角湧街的行業特色。因此,三角湧為清代北台灣重要的染布業中心之一。染布業在早期的墾拓社會中即供應附近地區居民的需求,直到同治、光緒年間才大為興盛。曾在三峽民權老街上開設過的染坊有鄉紳陳種玉於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開設的『陳恒芳染坊』、秀才林金井開設的『林元吉染坊』、同為秀才的陳嘉猷所開設的『元芳號染房』及廖富本家所開設的『金聯春』等,這些都是老字號的染坊。打從光緒年間起,三峽傳統染布業受到人工合成染料的影響,產量逐漸減退,再加以西式及日式和服的衝擊下,市場逐漸萎縮,終告沒落。

 

現今三峽藍染的推動緣起於1999年由三角湧文化協進會發起的「找尋失落的三峽染」研究計畫,進行傳統手工藍染技藝研究與地方文化產業再造。『三峽染工坊』是由三角湧文化協進會輔導的染色工坊,目前主要推出的文化商品包含藍染教學、DIY藍染體驗與藍染商品。今日三峽藍染的推動起源於少數人的興趣與投入,後來因為參與的人頗多且凝聚共同意識而發展至今,可以說是根基於相同興趣的結合,從社群的集結而至社區與地方、中央政府的連結,進推動社區產業之發展。

 

今年的社區工藝扶植計畫乃以三角湧文化協進會—三峽藍染文化發展的成員為推動主軸,針對有高度意願推動藍染文化產業者為輔導對象。一方面邀請商品專業設計師參與三峽藍染創意生活產品的設計與開發,以『湧』意象為創意發想主題來開發藍染創意商品,同時學習與應用裂織技法,讓藍染更貼近時尚,融入現在生活;另一方面則透過三峽在地家庭代工資源調查,形成代工資源網絡,落實社區產業在地製作與生產,並創造社區就業機會。

 

【湧】

 

“三峽鎮舊稱「三角湧」,境內有大漢溪、三峽河及橫溪三條河流交匯,因波浪翻湧、景觀壯麗,且地形略成三角形,故稱為「三角湧」,取「三合湧」(臺語)或「相合湧」之意。”


三峽地形多山坡,氣候溫暖、雨水充沛,近山一帶種植大量山菁(大菁、馬藍),可以製成天然染料,加上水質偏鹼,染布時能呈現較美的色澤,自清領時期藍染就成為具代表性的地方產業,在日治中期開始走下坡、逐漸式微。


「那麼多年下來,我們應該大家再凝聚起來,一起進修,希望能產生一些新的激盪。」榮譽理事長王淑宜說。三角湧文化協進會於2002年成立「三峽染工坊」,執行三峽藍染文化推廣及社區文化導覽,推出的文化商品包括藍染教學、DIY藍染體驗與藍染商品,並從2002年開始舉辦「三峽藍染節」活動。榮譽理事長王淑宜小姐,與一群致力於藍染創作、推廣的協進會成員,於今年提出「三峽藍‧染三峽 」計畫,希望在讓昔日三峽的藍染產業活動能有所突破與成長,為三峽藍染找出新契機。


「什麼可以代表三峽?老街、拱橋、城隍廟、地景地貌、昔日的回憶…」,參與這次計畫的成員,大家凝聚在一起,互相丟出自己心中三峽的意象,像是慶祝的「慶」、祈禱的「祈」、回憶的「憶」等。最後大家決議用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字—「湧」作為主軸,除了呼應地形地名,也隱含了希望對振興三峽染這一目標,大家的心力、創意能像三峽的湧泉般,自各方凝聚,交匯後激盪出壯麗的水花。本次的作品也將扣緊「湧」的主題,發展出水滴、水紋等元素呈現在這一系列的產品之中。


三角湧文化協進會日前從三峽歷史文物館遷移回到三峽老街(民權街),王淑宜小姐表示,回老街這裡,跟老街要多一些契合,除了是協會的重新出發,也希望相較於文物館的位置較遠,工坊就近在老街時能跟這裡的居民、左右鄰居有多一些互動。老街後面有一個藍染公園,雖然還沒完全開幕,但是未來這個文化意象會跟工坊結合起來。當初縣政府規劃藍染公園的時候,協會提供了很多意見,藍染公園後面是一個老房子,未來規劃把它徵收回來,當商品區跟展示館。另外也跟三峽長老教會合作,教會裡有活動的場地, 也有空間放染缸,可以辦培訓課程。


【從文化停掉的部份再開始】


除了希望把地方文化傳承下來,找回失落的三峽染,準備跨出新步伐的三峽染工坊成員們,更開始去思考,在許多傳統文化之中,雖然藍染是一項傳統手工藝,然而怎麼樣讓他可以更時尚、很自然的融入現代生活中,不會讓人覺得這只是一個老文化的傳承?「用不同的方法去做詮釋,這是我對藍染的期待,希望他走的是一個新藍染文化風格。」


在這樣的想法中,王淑宜小姐認為,這麼多年來藍染都是一種「染布」,這之間應該還有可以探討的可能性,所以開始思考有沒有其他材質可以應用。


這次參與計畫的十位成員,有的原本只是協進會的導覽員,也有來自各行各業。十個人去創作、十個人去嘗試,不吝惜資金在開發新的材質上,每個人都試不只一種材質,就有了很多種可能。最後今年決定用「皮」來作為新的藍染創作材質,並且鎖定休閒風和飾品類兩個方向,創作包含夾腳拖、帽子、包包、皮帶、項鍊、耳環等,打破傳統材質的框架,「藍染皮件」就在今年的計畫中誕生。


【藍染中的三峽】


除了打破傳統工藝的刻板印象,開拓產品的創新構想之外,另一個值得思考的議題,便是在藍染這項工藝領域之中:「『三峽染』的特色在哪裡?」 王淑宜小姐自問,到底什麼是三峽染?假使作品拿到別的地方販售,拿掉三峽染工坊的名稱,如何讓人知道這是三峽染?

 

「很多地方在做藍染,我們的位置在哪裡?三峽地區以往的歷史背景,還有現有的資源,可以怎樣跟其他社區做區隔?我們希望發揮的優勢跟扮演的角色是什麼?最早我們成立的時候希望是一個研發團隊,取名叫『三峽傳統染色發展技術團隊』,之後曾經寫信給當時的蘇貞昌縣長,希望政府能支持我們的地區特色發展,當時用了『三峽染.鶯歌瓷.平溪天燈』作為地方特色的詮釋,後來就簡稱『三峽染』。而三峽並不一定要是『藍染』,因為染色有很多種可能。」王淑宜小姐表示,雖然主要是以藍色為主,其實三峽還有「薯榔」,就是咖啡色、黃色,用薯榔打底後再經過藍染,出來的顏色就叫做「烏布」(烏漂布)。 三峽早期有十幾二十家染布店,每家的配方都不一樣,也不會傳出來。這些技術在口頭訪談的時候可以得知大概,但是歷經隔代,記憶中的方法調配出來已經無法讓布上色,才知道原料變成染料還有一個發酵的過程,每一家的方法都不一樣,有人加麥芽糖、有人加黑糖、有人用蜂蜜。

 

「現在我們強調我們的染液是色香味俱佳,我們用米酒、用木灰水,還餵麥芽糖!」如果要區別出三峽的特色,目前成員們討論出的方式,像是開發一個代表三峽的圖案,或是從使用染液原料、水質的不同做切入,還有結合三峽的歷史背景、故事作為品牌詮釋等。在藍染中如何定位出三峽染的獨特性,成為目前三角湧文化協進會發展的重點方向。

 

【環保、再生、智慧、創意、傳承】

 

本次計畫中,除了振興「藍染」,更加入了「綠色」元素。三峽染工坊的成員,在創作皮質藍染之餘,還規劃了學習「裂織」的研習課程。「裂織」是一種編織技巧,在日本已經廣泛被利用,台灣則還不普及。主要是將不要的布拆解成粗細不定的長條狀後,重新編織組合。

 

做裂織最初的構想來自資源再利用,從事藍染創作的成員,每個人家裡都有一堆用剩的布,這些大都是難以用來製成成品的碎布、或是染製過程中有瑕疵的廢布,有些更是成員們早期開始學習藍染時技術不夠成熟的染布,卻相當具有歷史及情感意義。而藍染的布因為顏色都相近,在做裂織上非常容易搭配,也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裂織藍染的創作,不但是為環保盡一份心力,同時也是將過去留下的舊布、廢布賦予新的價值、延續物品的生命,在環保意識高漲的大環境下,這樣的創意與惜物的精神極具發展的潛力。

 

【「Aika」—染布的女孩】

 

「我把這次的案子當作員工的教育訓練,讓他們能夠持續成長。這麼多年來也許我們一直都有在學習,也有新的成員加入,但在怎麼樣去腦力激盪?如何去研發、嘗試這些材料?這些方面能力比較欠缺。藉由這一次大家提案,從寫計畫開始這樣一個過程,讓成員可以把一個產品的誕生、怎麼樣形成的一個能力訓練出來。我認為每一位成員個人就是一個工坊,課程結束之後,他們還是可以繼續做這個工作,以後自己要設計,要開發什麼樣的產品、賣給誰、怎麼樣定價、怎麼去包裝,這整個過程都能夠讓我們更加提升。」王淑宜說,每個成員都有一個代號,她自己的叫做「Aika」,意思是「染布的女孩」,她除了期待三峽染能走進生活當中,成為生活文化的一部份之外,也期許致力於藍染創作的每位成員,都能在三峽的傳統工藝中,獲得個人的成長。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57.html  
地址
北市三峽區民權街84巷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