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卓也小屋休閒園區在雙潭村苗130線上,「卓也」夫婦除了經營菜園農場、蔬食養生餐廳和山居民宿之外,亦結合客家藍布杉文化,致力於營造藍染文化特色場域。由於大菁植物極適合三義高濕度中海拔氣候,所以園區從藍草栽培的種藍、採藍、打藍、建藍工作到提供藍染工藝體驗與產品設計的體驗工坊及商品展售的手創染工藝小舖一應俱全。希望能藉由串連農業、工藝產業、休閒旅遊產業,經由作品呈現及販售讓園區除了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之外,也能增添更多在地文化脈絡的想像,也讓園區有了永續經營的動力與對未來的想望。
卓也小屋除了以客家藍衫為基礎開發藍型染個人服飾用品、隨身包袋及個人文具用品之外,又因卓也小屋園區內有景觀餐廳及民宿,所以也結合餐廳經營的需求,開發餐廳家飾用品,讓藍染美學文化藉由複合式空間的經營,提供消費者不同的體驗感動,提升對工藝的認識及藍染工藝產品的興趣與購買意願。
在臺灣工藝研發中心社區工藝扶植計畫的協助下,卓也小屋的工作團隊從生活體驗出發,透由藍染之「梆」、 「扎」、 「型染」、 「蠟染」技巧,開發一般人現代生活使用的染布產品和服飾,一方面希望能讓消費者品味藍染衣著特有的古樸、香味與觸感,並推廣藍染產品能防蟲抗菌的健康概念;一方面透過營造植物染藝文化園區及舉辦社區工藝教學體驗活動,讓社區居民及遊客感受從「食-蔬食餐廳」、「衣-衣著服飾」、「住-民宿家飾」、「行-伴手禮物」、「育-染藝人文推廣」、「樂-天然染色體驗」的豐富山村生活。
【卓也小屋】
進入木雕山城三義,木料濃郁的香氣,師傅熟練的刨木、雕刻的景象,一直是三義印象中的樣子。然而,再隨著蜿蜒入山的苗130縣道,走過山腳下的客家村落,在路旁不起眼的陡坡迴轉後,芭蕉掩映的小路旁,半掩的門、大紅的紙糊燈籠透露著令人嚮往的古意。
沿著下行的階梯來到古樸的木造食堂,一間間竹搭、草蓋的門戶、池塘、鵝鴨、石板路,彷彿走入了台灣早期農家風情畫中。但這裡不僅只有農家的形象而已,除種植、生產、加工無一不包辦外,更實實在在的保存了農家的務實與對土地的情感。這就是卓也小屋。小屋裡一群人正在認真的綁線,準備將布放入一半嵌入地上的大染缸中。不高的一樓平房掛了一張一張飛揚的染布。
卓也夫婦都是中興大學農學系畢業,擁有豐厚的經營經驗及專業農業知識,自許為受過高級教育的農民。他們質樸率真的個性,刻意保留了自己心中農家子弟的身份與腳踏實地的精神,極力嘗試為休閒農業建立一個經營典範。卓也表示,雖然卓也小屋剛開始也是先經營民宿,而後餐廳,當時所從事的農業生產,充其量只不過種些有機蔬菜供應早餐使用,稱不上「產業」,但學農的背景讓他們即便從事休閒農業,也無法忘懷與放棄農事生產,所以他們決定讓卓也小屋成為一個實踐「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與「農村生態」的農園。
以經營休閒民宿、服務業起家的卓也,結合複合式休閒餐廳與休憩空間以及駐園藍染設計師劉俊卿的設計長才,以「食」字作為創意發想的來源,開發一系列適合餐飲空間的藍染商品,將園內佈置成獨一無二的卓也餐飲空間,將藍染工藝及作品轉化進入日常生活空間,舉凡傢飾、窗簾、門簾、餐巾、桌布、椅套等,無一不在卓也精心設計的生活情境之中,讓顧客在味覺和嗅覺受到滿足的同時,增加視覺與觸覺的體驗與滿足。同樣都是致力於藍染工藝的創新與深化,卓也將手染商品的開發鎖定在現代生活所需的食、衣、住、行、娛、樂等各個層面上,卓也提供的健康蔬食料理與藍染的天然無害、樸素自然成為絕佳的行銷組合。
卓也小屋致力於發展創意生活產業,有感於生活器物即使是使用傳統製作手法,但是在各式各樣的環節常常都還是得仰賴著化學與非天然的技術。所以,早在卓也小屋規劃之初,就積極尋找可以在園區生根、在農場裡加工、體驗甚至做為伴手禮、且具有特色、有文化的農業的產業。現在卓也已經種植出質量俱佳的藍草,卓也樂觀估計,再過半年,卓也工坊將能整合一級生產、二級加工與三級服務、一乘二乘三的六級產業鏈,由採藍、打藍、建藍再到藍染都能完整的在園區內體驗。
對植物與土地有著深刻情感的卓也夫婦,在言談間透露他們將不會因藍染的技術、文化在自己的園區復甦而滿足,已經開始動工興建的工程也預告卓也小屋嘗試成為植物染知識與人才匯集平台的期許與願望。
卓也小屋寬敞的傳統農家厝環境提供民眾親切、自然而熟悉的記憶空間;經過老闆創意轉化而成的穀倉民宿與餐飲空間,隨處可見染有「卓也」二字的擺飾與設計,充分將植物染應用至生活的各個層面,這種讓人回歸到傳統樸實的農村生活,體驗自給自足的生活價值是他最迷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