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全台 » 工藝中心查詢 » 工藝中心明細
田中窯陶藝工坊
類別名稱
陶瓷類
城市名稱
彰化縣
內容

被一畦畦綠風搖曳的水稻包圍,「田中窯」真是名副其實,而且不僅景觀外貌如此,從主人到作品的精神內涵,更是滿溢著田園氣息。熱愛鄉土、出身農家的葉志誠,把從小為伴的泥巴玩得出神入化,田裡的青蛙、蝸牛和螃蟹,都在他的手中鮮活起來。現在,他更以社區裡的百年夫妻樹、用來收藏米穀的古亭畚為意象,捏塑出深富農家哲思的陶藝創作。


【社區意象融入碗盤創作】


田中鎮位於彰化縣東南角,東部為八卦山脈南段,西半部為彰化平原的一隅。鎮內的三民社區地勢平坦,居民大多務農,以種植稻米和蔬菜為主,田中窯身處其中,自然沾染深厚稻米文化氣息,並成為創作重要主題。「食在我也」是田中窯九十九年參加社區工藝計畫的主題,簡單明瞭地表現出結合社區農村特色和陶藝食皿的創作意圖。田中鎮三民社區是一個傳統農業聚落,居民種植的作物尤以稻米為最多。傳統台灣農家習慣將收成的稻穀藏納在「古亭畚」中,它的造形獨樹一格,是一眼就可以辨視出來的農村意象。田中窯運用這個鄉土子弟共同記憶中的形象,轉化設計成一組對杯,由視覺的意象引導味覺的感受,帶領使用者回到兒時記憶,去追索懷念的滋味。另一個設計的主題,則是三民社區內一對百年老茄苳樹,當地人稱它們為「夫妻樹」。這對老樹聳立在平闊的田地間,顯得份外高大和蒼勁,有如巍峨無私的長者,給人庇蔭,讓人仰仗;而老樹張開如傘的巨大樹冠,遠觀像兩個綠色汽球飄在藍天,又給人一種圓滿的感覺。這些視覺意象和心理感受, 在葉志誠巧妙構思和捏塑下,幻化為代表「傳承」的碗,以及象徵「圓滿」的盤, 讓人可以緊緊握在手中。雙雙對對的二盤二碗,引喻形影成雙及圓滿傳承的意境。碗邊凹陷的曲線、盤底隆起的樹根,則是別具特色的功能性設計,方便用餐時容易拿取食物,既滿足視覺美感,也符合使用便利性。


【執著追求柴燒天成之美】


田中窯成立於民國八十一年,窯主葉志誠在鄉間長大,從小愛玩泥巴,就讀高職美工科時對陶藝特別有興趣,畢業後到南投集集添興窯學陶兩年。為了年邁的父母,葉志誠在學成後毅然返鄉創業,從草創時僅僅十三坪空間、一台拉坯機、一台電窯,發展到今日廣大的園區,其間辛苦不足為外人道,成就卻是有目共睹。秉持同樣執著的精神,田中窯還擁有彰化縣唯一一座柴燒穴窯。志誠說,柴燒窯燒出來的陶會更加古樸自然,更適合表現鄉村的質感,但失敗率也較高。而且柴燒要用很多木頭做燃料,但是近年來木頭取得不易,所以一年只能燒兩、三次。一旦窯火點燃,就必須三天三夜不能斷火,溫度可高達一千四百多度。柴燒窯既耗木料,更費人工,成品的變數又很大,可是葉志誠再辛苦也不放棄。因為在柴燒窯的高溫中,作品經過三天三夜的鍛燒,其間「土、火、灰」三項元素相互影響, 變化萬千難以捉摸, 但產生的作品渾然天成,境界之高令人讚嘆,這也是柴燒份外迷人之處。


【回饋鄉土播下工藝種子】


田中窯原本著重在生產茶壺、茶杯、花盆、鄉土陶藝等產品,行銷全台各地,卓有名聲,是一處混合燒製陶和雜陶的窯場。八十九年起因應台灣陶瓷產業生態的轉變,開始轉型為以「陶藝文化結合觀光」的多元化經營。除了繼續陶器產作之外,田中窯也藉由陶藝研習、柴燒陶研究、藝術展覽和深度之旅等活動,積極推廣陶藝文化。現在的田中窯由葉志誠和妻子許惠卿一起經營。許惠卿學的是平面設計,調釉色、彩繪、包裝是她的專長;她也擔任工坊對外聯絡的窗口和負責內部管理工作。葉志誠則專心於藝品創作、陶藝教學和地方特色商品的開發,並熱心參與社區文化事務。熱愛鄉土的葉志誠夫婦,在田中窯站穩腳步之後開始回饋地方。他們在暑假舉辦兒童夏令營,把自己的工作坊提供給社區小朋友活動,甚至於主動要求學校讓學生到田中窯戶外教學。葉志誠還免費指導對陶藝有興趣的小學生,為鄉土播下工藝種子,並呵護他們萌芽。此外,葉志誠也在彰化少年輔育院教了十年的陶藝,經過他的指導,許多曾犯錯的少年如今已經在鶯歌當工藝師。


【投入陶藝造鎮未來願景】


現在田中窯正積極推動「田中鎮社區陶藝造鎮工作」,這也是葉志誠希望讓陶藝在家鄉扎根傳承,開創出工藝產業的願景。葉志誠喜歡創作蝸牛,每每以蝸牛自喻。「就好像蝸牛一樣, 走過必留下痕跡。」他一步一腳印地走來,做出田中窯今天的規模和成績,也將一步一腳印地走下去,完成陶藝造鎮的理想。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19.html  
地址
彰化縣田中鎮三光里斗中路段230巷24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