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民國九十八年的「發現隘門──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深耕文化工作坊九十九年的主題設定在澎湖的「海洋文化」,結合在地藝術家、台灣藝術家、陶藝種子學員共同研發課程,並且在鄉公所、社區與學校單位的協助下,跨越湖西鄉與西嶼鄉舉辦陶藝教學推廣活動,讓更多社區居民及師生能夠體驗陶藝的樂趣,達到「魚‧娛‧愉──我是一隻魚」的主題目標,參與者就像一隻愉快的魚兒,在娛樂氛圍中參與社區工藝的發展。
【結合在地素材發展陶藝】
在澎湖設點長駐的「深耕文化工坊」,是由一群長期投入社區營造的工作者所組成,這些年來,他們憑藉豐富的經驗為基礎,以社區營造中心的角色切入,統合各方面資源,協助澎湖的社區尋找方向、自主發展社區營造。九十八年,在工藝家林文嶽的協助下,深耕文化工作坊以隘門社區為起點,首次參加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導入陶藝培育社區特色工藝。雖然現今澎湖並沒有知名的陶瓷產業,但是根據考古學家考證,五千年前澎湖即有以粗繩紋陶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在白沙島的蒔板頭山文化遺址,挖掘出粗繩紋陶、素面紅陶、灰黑陶等先民文物。除了上述遙遠的文化淵源,島上有許多自然資源可以提供陶藝發展:海灘上廢棄的漂流木、外來種銀合歡樹,可以提供柴燒陶燃料;紅珊瑚、海樹和文石,可以混入陶土或釉料中;這些都具有在地特色和環保生態意義。在第一年的計畫裡,就嘗試以??古石進行灰釉試驗,也將澎湖紅土、珊瑚沙和陶土混合,進行柴燒試驗。
【彰顯獨特海洋文化主題】
位於台灣海峽中間的澎湖群島,由九十座島嶼組成,是台灣唯一的島縣。受制於貧瘠土地與強風少雨,澎湖農業一向不振,居民大多過著「半農半漁」或「以海為田」的日子。生活在四面環海的島嶼上,海洋無疑是陪伴澎湖人成長最鮮明的共同記憶,也孕育出獨特的島嶼海洋文化。經過前一年的先導試驗後,在社造團體、社區單位和地方藝術工作者每月一次的聚會中,大家逐漸凝聚共識,以發展澎湖在地獨特「海洋文化」特色工藝為目標。九十九年推出的「魚‧娛‧愉──我是一隻魚」社區陶藝推廣計畫,有了更明確的主題和執行步驟。於是,深耕文化工作坊的專案執行人員以及隘門國小的老師們,利用寒假和暑假,到台南縣白荷陶坊向工藝家林文嶽學習,進修陶藝基礎技能,增加推廣的能力。期間學員並與林文嶽老師一起討論,研發創作「海洋文化」特色的陶藝生活器皿和商品,例如澎湖魚杯與魚項鍊等。受訓後的陶藝種子學員結合在地藝術家,開始以「海洋文化」為主題,到學校、圖書館、鄉公所舉辦陶藝推廣活動。九十九年工藝計畫的地域範圍,不再侷限隘門社區及其所在的湖西鄉,還跨越到西嶼鄉的二崁社區和外垵社區。
【跨越地域擴大推廣範圍】
湖西鄉隘門社區位於澎湖本島中點,居民多以農維生,偶爾從事漁作副業,許多夾處民居之間的菜宅被保留下來,??古石圍牆的田園景致仍在。在湖西鄉圖書館舉辦的陶藝課,吸引居民親子同來體驗,一些外籍配偶也樂在其中。隘門國小是另一個重要據點,師生投入沈浸在玩陶捏土的樂趣中。因為隘門國小馬上要慶祝建校一百周年,課程特別請小朋友動腦動手,為母校設計一款大型陶藝燈。西嶼鄉的外垵社區是典型的漁村,漁船數量居全縣之冠,但由於漁業資源衰竭、航運成本增高,捕魚的人日漸減少,許多討海人的故事慢慢被遺忘。除了在外垵社區活動中心舉辦的陶藝推廣課程之外,為了喚起居民共同回憶,凝聚認同,也推動耆老走出來話我家鄉,讓居民從中體會、欣賞社區生活環境與文化歷程。二崁村同屬西嶼鄉,歷經十數年聚落保存、社區營造,居民已有一致目標,要改變往昔農漁及旅外的生活方式,朝向發展地方特色產業邁進。目前針對陶工藝的學習探討,已獲得初期成效,後續仍將朝此方向推展,希望能逐步踏實發展地方特色工藝,並與旅遊觀光結合,成為聚落微型產業。九十九年度在湖西鄉與西嶼鄉的陶藝教學體驗活動,前後共辦理十二場次,合計七百人次參加體驗。參加者以女性占多數,年齡分布以十五歲以下學童居多,而二十六至三十五歲的成年人居次。
【建構特色工藝邁出步伐】
經由連續兩年的努力, 發展澎湖「海洋文化」特色工藝已經邁出步伐,開始在社區居民中播撒下種子。未來將進一步促成社區居民及師生共同創作陶藝,打造一處或多處有在地特色的「魚迷」公共藝術,建構共同的社區環境意象。也希望透過工藝的紮根、社造的實質運作,為未來社區工藝微型產業化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