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一大地震已經遠離十年了,但是愛心故事仍然天天在國姓鄉上演。一群社區媽媽每天不辭辛勞為獨居老人做飯送到住處,騎著摩托車往返山路六十三公里。才忙完送餐,媽媽們又走進社區工坊,埋頭仔細塗繪漆器;備餐用剩的殼洗淨曬乾後,就是她們鑲嵌的用材。在大地震後如鳳凰浴火重生的國姓鄉,漆器不只是一門工藝,更是重建信心、促成愛心循環不絕的一股動力。
【昔日台灣生漆重要產地】
其實國姓鄉和漆藝有著悠久的淵源。漆藝最早隨唐山移民傳入台灣。由於台灣本土不生長漆樹,沒有發展漆藝的條件,漆器量少價高,對庶民而言顯得貴重,大多用在宗教和喜慶場合。諸如謝籃、茶盤、果盒、珠寶盒、梳妝??等漆器用具,往往只在新居落成或結婚喜慶才置備。台灣漆藝要到日治時期才有長足進步,關鍵則是人才的培育和漆樹的引進,而國姓鄉正是早期種植漆樹的地方之一。日治之初,日本人就曾經將日本種的漆樹引進台灣,但是因為氣候水土不同,漆樹流不出生漆而失敗。1921年日本人改從同屬亞熱帶的越南引進安南漆樹,在新竹北埔、苗栗銅鑼、彰化八卦山和南投埔里及國姓等地大量種植。這些地方大都是客家族群墾殖之地,例如國姓鄉七成五以上是客家人,而一直到民國七十年代,生漆仍是國姓鄉主要農產品。正因為有這樣的歷史背景,漆藝成為國姓鄉福龜社區深具在地淵源的工藝發展項目。早在九十三年開始,工藝家黃麗淑老師即受福龜社區邀請進駐推廣漆藝,希望經由傳授居民漆藝技法,幫助他們自立走過九二一災後重建之路。九十八年起,朝陽科技大學周文智教授率領工業設計系輔導團隊,更進一步協助福龜社區工坊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品,賦予漆器更多賣點,而販售所得也將投入打造社區福利園區,幫助更多弱勢族群。
【讓更多人玩彩繪沾福漆】
福龜社區的「南投縣生活重建協會」再接再厲,於九十九年提出「彩繪福漆」計畫,獲得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支持,加強漆藝產品開發、人才培訓和體驗推廣。十二天的培訓課程,由協會漆藝種子教師周玉霞主持、周文智教授輔導。學員以社區居民為主,其中有不少是遠嫁來台灣的外籍配偶,經由漆藝的學習,不僅教她們習得一門技藝,同時也讓她們親近在地文化,增加對社區的認同。DIY體驗活動則是針對遊客設計,促進對漆藝的認識與愛好。由於漆器製作過程繁複,耗時頗多,遊客不可能短時間內完成作品,所以配合預定停留時間,在解說漆器製作細節後,提供鑲嵌蛋殼漆器的各階段半成品,讓訪客親自動手操作清洗蛋殼、剪裁、黏貼與磨光等過程,讓他們體會漆藝創作的樂趣,也對社區主力產品留下完整印象。DIY體驗活動全年有逾二百人次參與。而包括南投縣桐花季和牛耳石雕公園桐花季的展售會、暑期兒童漆藝體驗活動,以及福龜天然漆文化福利產業園區參觀行程,也吸引近千人次。
【地方文化意象躍上漆器】
在漆器產品開發方面,福龜社區工坊深深體會到必須重視市場需求。當許多災區工藝坊失去政府補助後變得後繼無力,福龜社區很早就與當地觀光和餐飲業多角化結盟,樹立口碑以維持客源。同時他們也注意到產品的定位與行銷,有遊客反應訂價數千元的漆器太貴了,工坊便開發小型、低價位產品,讓遊客買得下手。由於國姓鄉不僅是南投縣最大的客家聚落,更是全台客家人口最密集的鄉鎮,濃厚客家文化涵蘊為創作主題,例如蛋殼鑲嵌的桐花漆器就是工坊主力產品。另外,國姓鄉著名的糯米橋、號稱「台灣水鹿故鄉」的養殖業、「搶成功、鹿神祭」民俗活動,都成為漆器伴手禮的表現題材。朝陽大學輔導團隊更以社區名稱「福龜」為意象,協助開發系列產品。除了接待遊客、參加觀光展售活動,網路也是行銷管道之一。南投縣生活重建協會架設的電子商務網站,除了提供產品型錄,介紹漆器文化,也配合國姓鄉文史調查,將產品背後的故事與設計理念完整闡述。網站還強調一個重點,就是讓消費者知道,他們所購買的不只是富有在地文化特色的產品,同時也是在贊助弱勢族群,因為協會的收入將回饋到社區的福利事業上。
【結合愛心與工藝的夢土】
自從國道六號高速公路開通後,遊客前往日月潭、埔里各景點不再經過國姓鄉,直接衝擊地方上觀光及產業的發展。但是國姓鄉地形多山,開發較少,保存許多優美風光與純樸民風,值得大眾到此一遊。福龜社區期望藉由一度風光的漆產業,喚起大眾對國姓鄉的認識,並吸引愛好漆藝的民眾駐足探訪,讓福龜天然漆文化福利產業園區成為結合愛心與工藝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