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自古是常民生活用具的素材。在台灣,竹山是竹工藝最興盛的地方,雖然產業興衰起落,但竹藝人才傳承不絕。現在風水輪流轉,在講求節能減碳、生態環保的二十一世紀,「以竹代木」成為新興趨勢,竹產業有了新契機。位於竹山,由工藝家葉基祥主持的「藝?精品」致力發展竹藝,兩度參與工藝扶植計畫,除了培育竹藝人才,更投注在竹材改造,從原料的質感開始尋求變化,讓竹工藝者有更多選擇和應用,創意發揮更加得心應手。
【承先啟後的竹山工藝師】
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子不但為雅士添風流,也替百姓廣興利,先民生活坐臥起居的竹屋、竹椅、竹床、竹筷、竹簍等,都離不開竹子。
台灣中部氣候溫和,山區多雨潮溼,最是適合竹子生長,竹山地區尤以生產竹子聞名。日治時期,官方大舉開伐竹林、運用竹材,在竹山開設「竹材工藝傳習所」;光復之後,政府設立竹山加工區,輔導竹製品出口,並在竹山高中附設美術工藝科,以竹編、竹雕、竹傢俱及工藝設計為重點培育人才。直到現在,即使竹產業今非昔比,竹山仍擁有許多竹藝人才。
葉基祥畢業於竹山高中美術科,以竹雕聞名,是竹藝中生代的佼佼者。他善於觀察,頗富哲思,對竹材別具慧眼,能巧妙運用竹子不同部位的特性,以簡潔精練的刀法,刻畫出禪意深幽的作品。葉基祥從事竹雕二十餘載,近年朝向生活工藝發展,希望以既可觀賞又具有實用性的竹製品,讓民眾更能親近並欣賞竹藝。九十四年他進一步成立「藝?精品」,成為推廣竹藝、培育人才的基地,並致力研發具有文化意涵、地方特色的綠色生活工藝品。
【竹材研究開拓運用空間】
藝?精品兩度參與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 九十九年的主題是「竹藝新趣──產品、材質研發計畫」。有鑑於竹藝產品大多以桂竹、孟宗竹及積層竹材為主要素材,在材質運用上比較侷限而沒有新意, 所以「新材質的開發與運用」成為計畫主軸;其中「人才培訓」是九十八年「精緻、永續、展延──竹之藝產業發展計畫」的延續,「產品開發」則有茶席、燈具、CD架和紅酒架四部分。
材料是產品的基礎,優良工藝產品除了需要精湛技法,材料良窳也是關鍵因素,若是選材別具特殊質感,能提供工匠更大發揮空間,成品必然更趨卓越,竹材的研發即是為竹藝品的精良提供基礎。這次計畫有以下兩項重點。
其一,竹材料研發運用。運用孟宗竹及麻竹經過高溫低氧碳化處理,呈現深淺古樸的效果與質感,有別於傳統塗裝著色的感覺。而經過處理的竹材,因本身水分充分釋出,穩定度更佳,有助防止蟲蛀及氣候乾溼差異過大導致龜裂之憾。
其二,竹材展開的運用。跳脫竹材為圓筒狀的傳統概念,利用馬達加斯加巨竹、孟宗竹及麻竹嘗試以平展方式處理。巨竹及麻竹因節間距較長,產品設計侷限較小,孟宗竹的節間距稍密集,在材料運用上範圍較狹窄,經過材質的開發與試驗後,以巨竹及麻竹較適合竹材展開運用。
【學員發揮強大創意潛能】
人才培訓延續上一年計畫,以擴大竹藝從事人口為目標。本次接受訓練的工匠有九人,其中六名是重點栽培的種子成員,另三名為初階學員。有別於傳統三年四個月師徒制的教育方法,培訓過程採取因材施教模式,針對每位學員的特點予以點撥指導,並且鼓勵他們參與國內外的競賽。
其中,吳明錩、吳國書兄弟,兩年來不論工藝技巧或者材質處理運用, 都養成紮實功力, 參與競賽也贏得榮耀,已具備開設工坊的能力與意願。孫文堂九十六年起即是台灣工藝文化園區竹雕班學員,九十八、九十九年繼續參與人才培訓計畫,提前退休後以竹藝為生涯第二春,計畫在輔導完成後設立工作室。
產品開發結合技藝培訓,學員在過程中全力發想、互相激盪,設計出新產品,並透過參與競賽檢驗成效。其中,吳明錩設計的「蝶舞」燈具,獲得台灣工藝競賽創新設計組佳作。在南投縣竹藝博物館舉辦的竹工藝產品開發競賽中,吳國書設計的「芭蕉」茶席擄獲首獎;吳錩明「知燭」燈具、陳孟甫「匙──烏龍茶系列」同獲優選;吳國書「國寶」雕件、孫文堂「節」和「幾何」兩組茶席、朱家俊「昇華」燈具、林九固「古曼度兒吧──乎乾啦!」原住民風格杯具等,皆列為入選。他們的成績斐然,為竹藝注入一股新氣象、新希望。
【打造竹工藝的發展平台】
環保意識抬頭的今日, 「綠工藝」的發展備受重視,以竹材研製生活產品是流行趨勢。葉基祥和藝?精品這幾年在竹類材質的研究與試驗,做了很大的努力,讓竹製品有更大發揮空間。人才持續培訓,也讓工坊累積技術及產製能量,未來訂單可以轉給培養的藝師共同執行。葉基祥希望透過不斷創意研發,打破大眾對竹製品既有印象,讓藝?精品不只是展售平台,而是具有產業交流與人才培訓的竹工藝發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