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全台 » 原住民古道查詢 » 原住民古道明細
清代崑崙凹古道(赤山、卑南古道)
摘要說明
「崑崙坳古道」又可稱為「崑崙凹古道」,為清末「開山撫番」古道中、南路的一條古道,南路前前後後共完成5 條從屏來通往臺東的古道,由海防同知袁聞柝所開的「赤山、卑南古道」以及總兵張其光所開的「射寮、卑南古道」為兩條最早開闊闢的南路。
上架日期
10/15/2013 12:00:00 AM
起始點
起點為屏東縣來義鄉古棲村,終點為金峰鄉金崙。
長度
全長約1 0 1 公里
歷史說明
同治10 年( 1 8 7 1 ) 1 0 月,琉球島人遭颱風吹到臺,遭牡丹社(屏東縣牡丹鄉) 「生番」誤殺,日本陰謀生事, 片面冊封琉球王尚泰為蕃王,藉口琉球已屬日本人為由,出兵臺灣。清廷有感於事態嚴重,先派總理船政大臣沈葆楨 、「帶領輪船、兵弁,以巡閱為外,前往臺灣生番一帶查看,不動聲色,相機籌辦」沈葆楨由福建來臺,處理善後事宜。9 月22 日, 中日互換條約三十款,最後以撫卹難民銀及賠償銀共五十萬兩和解,沈葆楨來臺後,首先改革前山之各項積弊,並積極開發後山。
原著民族
主要通過古樓部落、來義林道、金崙溪、壢丘部落、金崙部落等等。
修築歷史
同治13 年9 月1 9 日,辦理臺灣等處海防欽差大臣沈葆楨等已奏請修路的奏摺中,說到7 月初5 日, 清朝已派遣准軍5營抵達澎湖,中旬抵達高雄旗後。8 月8 日,包括崑崙均社與來義社的頭目,率領200 多人,願意幫忙開路並為之嚮導
影響
清代的「崑崙凹古道」橫跨屏東縣來鄉香鄉來義村到臺東縣達仁鄉壢丘村,由於日治時期「集團移往」,以及戰後為改善原住民生活所採取的遷村計畫下,許多山區的聚落都已遷移至山腳地帶,這兩個地方的聚落也不例外,全部被移出山地。
目前狀況
「清代崑崙凹古道」曾於2 003 年委託楊南郡先生作過調查, 不過經過「88 風災」之後,整個來義林道已無法通行大車,加上今年(201 1 )以來,並未有人回去「舊古樓」或者前去衣丁山登山,因此整段林道顯得雜草叢生,幾乎無法通行,最遠只能到這當來義社遺址與舊古樓社遺址附近,古道調查隊在附近的稜尾上,有發現古道遺跡。
研究狀況
清代因為「開山撫番」緣故,所修築5條南路之一的「崑崙凹古道」,全長約101公里(從高雄鳳山到台東市),中央山脈部分約37公里,平地的路段目前已經全部變成公路,山區部分則以山脈以東的古道路段較為清楚,以西的部分則以舊古樓遺址為最佳的景點,其餘的古道皆已改變原貌。
人文景觀與特殊自然景觀
舊古樓社遺址
保存和重用提案
「崑崙凹古道」為南路中最重要的一條古道,不過主客觀條件不佳,加上殘存的古道路跡又離現今原住民聚落的距離很遠,因此若要利用此條古道從事相關原住民產業,有其困難之處,因此建議暫時不予以列入相關原住民相關產業發展的要件之一。
紀錄年份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