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碣
其建造緣由,目前僅有當地耆老之口述傳說,缺乏歷史資料佐證,關於此碑有2種說法,需待後續調查考證: 1.為當地耆老口述,該碑為來自唐山的文人所建造,「福神」即土地公,梗枋乃昔日淡蘭古道的重要驛站,商旅往來絡繹於途,該石碑遂成為淡蘭古道過路客商旅人祈求平安與當地居民祭拜信仰的中心。 2.濱海公路開通前,此處在以前為山下墳墓區,由碑文內容初步判斷,可能為某人物墓塚之「福神」碑,即一般所謂的「后土」。
後背位刻意鑿切,外型如一般石塊,無明顯之方碑外觀,且隱身於海邊群石之中,少為人所注意,除些許風化外,外表並無明顯之破壞;石碑上之字刻(陰刻),少數文字已難用肉眼辨識。 該石碑迄今已逾150年,年代相當久遠。碑面上之文字為楷體,均採「陰刻」,但「福神」二字乃描邊陰刻,殊為少見。
(非建築構造物,為石碑)
位於礫石海灘,面山(蝙蝠山)背海(龜山島),臨台二省道(濱海公路)。
由天然石塊構成,原高二丈、寬七呎,面山方向磨平並刻有文字。
福神碑位於濱海公路群石雜草中,因附近居民印象所及和從祖輩口中得知的消息,此碑重新被探尋及發掘,目前並無急迫性之毀損情況,現況保存應無問題。
福神碑臨台二省道(濱海公路)旁 129.6公里處(頭城梗枋),面山(蝙蝠山)背海(龜山島),風景優美,屬東北角風景區管理處管轄範圍,附近為喜愛釣魚人士常至之地。
府文資字第1030000670D號
理由: 1.落款於1863(清同治2)年的福神碑,比起台灣總兵劉明燈入蘭時間早四年,單就碑誌記載內容而言,其真實性雖須繼續考證,但從無形文化資產面向來看,已然成為當地居民膜拜傳頌的信仰空間,頗具歷史文化價值。 2.善用海岸天然礁石就地雕刻而成的福神碑,與山頭、海域共構所連成一氣的風水地景,十分罕見。巨石現雖斷裂,大半埋沒沙灘,而碑文採「陰刻」手法雕飾,字體渾厚紮實,具美學價值。 3.福神碑使用在地石材,就其碑文解讀,顯見該碑誌是座鎮煞祈福的紀念物,應是墓塚建築物的附屬元素,頗具地方特色。 4.此種直接刻在自然節理面上,且位於海邊的石碑,相當罕見,為當地居民信仰、休閒、憑弔之精神場所。與周遭地形(尤其是蝙蝠山)、外澳金斗公、淡蘭古道等聚落空間連結,可形成具豐富傳說之歷史文化路徑。
符合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5條及「歷史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項第1、2、3、4款登錄基準。
應避免相關工程施工遭受破壞。
實體物件
頭城鎮
定著土地為頭城鎮更新段504地號
頭城梗枋福神碑
1/28/14
西元 1863 年
西元 1863 年
03-9322440轉604
台二線濱海公路129.6公里海岸邊(梗枋段石塔海邊)
瀏覽次數:2
更新日期:1/28/2021 3:43:01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