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唐殿的前身可能是蕭壠社的公廨,址在今廟旁,原祀有「阿立祖」;明鄭時期漢人入墾後,因初到台灣,無處供奉帶自家鄉「渡海保平安」的保護神「蕭王爺」和「佛祖媽」,曾暫時祭祀於公廨內,與阿立祖「同居」。後來,平埔族人受漢人影響,也裝塑神明「金元帥」和「方娘娘」,同祀於公廨內,形成「番仔佛」和「唐山佛」合祀的有趣景象。 十七世紀末,漢人已在此地發展散村型的「蕭壠庄」,乃有建廟之議;被認為是蕭壠庄漢人開基之祖的林可棟,獻今廟址建廟,稱「東安宮」,獻匾「宏文求莫」,仍合祀漢番神明,時間是康熙三十七年(一六九八),一般以
Jiali Jintang Temple
Jiali Jintang Temple
臺南市
佳里區
建南里
具有地標意義公共設施
佳里金唐殿轄域在佳里鎮街域計分十七角頭,「角頭」是農業時代以農路或牛車路為劃分界線的庄頭區域,其組成基因,多半具有血緣或地緣關係,其緣由可能是:清乾隆年間,蕭壠(佳里)庄民以角頭分陣,協助官府「平亂林爽文」有功,而依助戰先後而排定角頭順序。其排列大抵為:第一角建南里「中街」、第二角安西里「潭墘」、第三角鎮山里「三甲」、第四角東寧里「市場後」,第五角鎮山里「五甲」、第六角六安里「東勢角」、第七角安西里「新市場」、第八角「番仔寮」、第九角「頂下廍」(下營)、第十角安西里「柑宅」、第十一角忠仁里「半角仔」、第十
《臺灣地名辭書(卷七)臺南縣》,臺灣省文獻會
更新日期:11/3/2024 1:06:29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