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義有二,一指昔日之港(水路),《續修臺灣府志》中記載:「昔時有倒風港分三支,一為麻豆港,一為茅港尾港,北為鐵線橋港」。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諸羅縣志橋樑篇中記載:「鐵線橋、茅港尾橋俱屬開化里,二橋各為一港,相去十里,為縣治往郡必由之路,舊時冬春架竹為之,上覆以土,夏秋水漲漂去,設渡以渡行人,同五十五年,知縣周鐘瑄各建木橋,監生陳士俊自捐銀五十兩,募眾捐以助,兼董其事,堅緻牢實,四時皆無病涉矣。」另據乾隆三十一年(1766)再重修鐵線橋碑記(現存於新通濟宮)中記載:「維橋鐵線南北通行也,前人刱造利渡,
Tiexian Bridge
Tiesian Bridge
臺南市
新營區
鐵線里
具有地標意義公共設施
鐵線橋庄東面、南面均為急水溪環繞,清時鐵線橋港可沿急水溪達臺灣海峽,與大陸貿易往來頻繁,據聞通濟宮古廟廟埕前,即為昔日船隻停泊處,來往的貨物以鹽糖、米糧為主,交通地位重要,南橋位處臺南府城與嘉義官道必經之地,東橋為沿海與山通行的便道,鐵線橋為附近鄉村經濟中心,也是鹽水與麻豆貨物集散地,據聞清朝時庄內人口即約有一千多戶,清康熙時屬茅港尾保管轄,雍正元年(1723)設為鐵線橋保,以本庄為保頭,轄急水溪東西21庄社,日治時期仍設堡於此,為嘉義廳鹽水港支廳查畝營區鐵線橋堡,並以通濟宮古廟後之路為界,以南為第一保,
《臺灣地名辭書(卷七)臺南縣》,臺灣省文獻會
更新日期:11/3/2024 1:06:29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