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位於南岸的北汕尾北端,因陸地形狀伸展像鹿耳門,故被稱為鹿耳門。後來鹿耳門也逐漸被用來指稱北汕尾的北端,稱其為鹿耳門嶼。
閩南語發音
Lu-ermen (Lu-ermenxi )
Lu-ermen (Lu-ermensi )
鹿耳門嶼
臺南市
安南區
鹿耳里
自然地理實體
鹿耳門原係台江內海的一個潮汐口,位於北汕尾和海翁汕兩座沙汕之間。而後逐漸受潮流濬深,成為良好的港道。荷據時代鹿耳門的南岸,約在現今台鹼公司安順廠東邊的辦公廳附近。(盧嘉興,1991:37)鹿耳門水道窄隘,形勢險要,四周皆是海,海底是鐵板沙線;若遇風雨,船倒易受底石刮損。自鄭成功於鹿耳門登陸,繼而攻入府城,擊敗荷軍後,鹿耳門在清代中期以前都是進出府城的入口。道光三年(1823)沙洲浮覆,內海航運大為受阻,端賴三郊開築的竹筏港運貨。而曾文溪的改道,使台江內海北部僅縮為三股子溪和鹿耳門溪的河道,而原鹿耳門的出海
《臺灣地名辭書(卷廿一)臺南市》,臺灣省文獻會
更新日期:11/30/2024 2:23:15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