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全台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自然地理實體類查詢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自然地理實體類明細
雙溪川
地名說明
因由兩條主要支流匯流而成
地名說明
流經雙溪鄉的魚行村、共和村,貢寮鄉由挖子出海入太平洋
中文發音
Shuangxichuan
一般發音
Shuangsichuan
別名
三貂溪
城市
新北市
區域
雙溪區
鄉鎮
魚行里
類別
自然地理實體
歷史典故
雙溪河流域是雙溪鄉的精華區,發源於長源村的中坑,主要支流為牡丹溪與平林溪,二流交會後(於頂雙溪)始稱為雙溪河,流經貢寮鄉由挖子出海入太平洋,於丁子蘭坑口合納丁子蘭溪河流總長26.81公里,流域面積141.36平方公里,魚行村全村為其流域,早期為雙溪對外重要輸運路線,舟楫暢行,其主要碼頭,即在泰昌街尾一帶(平林、牡丹溪匯流處),水運之設施,始於清代,可見淡水廳誌勝蹟志津渡,由於淡蘭古道行旅不絕,舟楫除可載,也載客,於上游頂雙溪至下游下雙溪附近之遠望坑間,來來去去。下行下雙溪屬順流,舟自暢行,上行頂雙溪,還淺灘處,則人力牽引;一直到A.C1924(日據大正十三年)冬,宜蘭縣鐵路通車,行人漸少,船運亦停,而南北貨之交流,則因社里與澳底之接駁海可通基隆,仍維持昭和十二、三年(A.D1938年),因中日戰爭,日人鼓勵增加礦產,煤礦廢土傾入河中,導致河床淤積,沒多久,行舟觸底,水運受阻,航行亦廢,二次大戰後,淤積更加嚴重,水運自然也不可能恢復了,直至今天,沿岸的碼頭,墎柱(繫船用)也都看不到了。清康熙以來,記述三貂溪有砂金,舊稱三朝溪.光緒16年(1890年),基隆河發現砂金後兩年,設三貂溪分局(一作頂雙溪分局),為鄉人採金之始,當時沿河岸之沖積河階與河床,亦含富砂金。
地名內容
雙溪河在日據時代以前可以行船,當時雙溪鄉的大宗貨物進出,均採此航路;即由帆順水而下貢寮鄉的舊社,再換大帆船運至各地;回程也是,光復後河道淤積嚴重,航路遂廢,其河道蜿蜒,沿途景色秀麗。
參考典故
雙溪鄉誌